誰手裏有“和平崛起戰略”的含義
千百年來壹個國家的勢力崛起,必須要擁有雄厚的綜合實力,這個實力可以來自於經濟軍事政治力量的全面上升,也可以用單方面的軍事實力來彌補其它力量的不足,除出之外別無他法。
於是我們就擁有了兩個選擇,用經濟政治力量崛起的國家,我們可以稱呼其為和平崛起,而用軍事力量彌補其它力量不足的崛起,我們可以稱呼其為戰爭崛起,這兩個選擇即是和平崛起與戰爭崛起的選擇。
戰爭崛起是世界歷史中通行的法則,千百年來壹個地區強權或者世界性強權國家的產生都會陪伴著血腥時代的產生,近代可以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與日本,中期的可以追述到西班牙英國殖民主義者殖民到世界各個角落殺戮,遠到兩千年前,羅馬帝國追逐歐亞大陸的沙漠黃沙崇山縱林。
誰能統計出數千年來各個勢力崛起對這個世界的傷害呢?不能。
這個傷害可能是上億計的人命鮮血,是無數人類隗寶的毀滅,是人類上百年財富積累的付之壹炬。
11世紀蒙古帝國勢力的崛起,從征服花剌子模到越過伏爾加河,攻陷巴格達,直至 *** 被推倒,短短幾十年間,戰火燒遍整個歐亞大陸,所到之處很多地區被屠殺壹盡,繁華的城市淪為壹堆火灰。
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傷亡逾億,很多城市被戰火夷為平地,最後兩顆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炸彈伴隨著兩聲巨響,就輕易地把兩座城市從地球上給抹去,這個就是戰爭崛起的情景。
世界歷史中沒有記載過和平崛起的先例,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和平崛起的可能呢?這是個迷團。
但從我們祖先浩如煙瀚的文獻中,我們能夠從中窺視出其的可行性。
和平崛起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是“上兵伐謀”的善之善者境界。
其中含義就是要把戰爭屈於謀略之下,盡量不戰或者少戰而為自己崛起鋪墊出前程,這個文化是中國特有文化之壹,運用智慧而非兵器來增強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案例中,中國擁有許多的記載。
其中有象三國時期中的借荊州,公元前656年的齊楚召陵結盟退八國之軍等。
歷史中白紙黑字記載下的這些戰略戰術,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據。
歷史上還有壹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手值得我們學習,這個人就是開創大漢帝國四百年基業的漢高祖劉邦,在楚軍兵鋒甚健之機,劉邦選擇誘降秦軍,最後先行入關,次後關鍵之時先後誘降過燕王臧荼,楚大司馬周殷等,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言道:“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劉邦與項羽的經歷就是這部孫子兵法謀攻篇最好的註解,項羽百戰百勝,攻城掠地無人能予比肩,而劉邦抱頭鼠竄,數次幾乎淪為項羽的階下囚徒,但勝利就只需要那麽壹戰,百戰百勝固然可喜可賀,但決定性的卻只需那麽輕輕地壹戰而已,結果項羽自殺,劉邦獨得天下。
項羽就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的體現,而劉邦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最好註解。
歷史行進到今天,人類的科技力量已經能夠造成人類自身的毀滅,戰爭再也不是騎在馬上砍砍刀站在地上捅捅長矛那麽簡單,而是具有更大的毀滅性與更大的破壞力,所以運用智謀取勝才是人類思想進步的標誌之壹。
不錯,歷史上是沒有過和平崛起的先例,但並不能說明不可見而不可為,歷史也教給我們很多東西,使我們知道什麽叫“不戰而屈人之兵”,歷史也留給了我們這方面的詳實記錄,那麽現在中國人就有壹個機會,我們選擇什麽?如果是我,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最後壹個——和平崛起。
和平崛起的概念很復雜,其手段更加繁雜,沒有軍事手段來得直接與快捷,其中蘊涵著經濟軍事政治三大力量的平衡發展。
沒有壹個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平崛起是不可能,而沒有軍事力量的保障和平崛起也是句空談,最後是壹條國際政治力量資本的匯集,除出經濟軍事力量能夠催生出國際政治力量之外,和平崛起思想本身就是壹種統戰的政治資本,所以善意利用這個資本也是壹種崛起的手段。
說到第壹個和平崛起條件,是為經濟力量時,我們不妨首先來看看中國的經濟狀況,中國經濟近段時間已經步入高危期。
很多專家認為中國近年的經濟高增長,主要是*房地產拉動內需,而房地產經濟的泡沫顯然已經引起中國高層的高度重視,這個是中國的危機之壹。
再而中國對外出口竟然是*外資拉動,有關資料顯示外資產品出口率已經達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這個是可怕的潛在危機,特別在和平崛起的概念中是何等地致命,試想如果國家經濟被國外資本控制,中國還如何在世界崛起,自己的經濟命脈操在別人手裏,應該是別人在和平崛起,而不是我們中國自己。
我從50家跨國公司聯名 *** *** 中國國務院提稅的計劃中,我嗅出了那麽點不安,外資究竟對中國經濟控制度有多深呢?我不是經濟學上的專家也不是統計學上的專家,我不知道,我只是感到強烈地不安,並且看到中國有可能被拉美化的危險。
最後壹個危機就是能源短缺,中國石油進口已經占到總額的50%,基本沒有建立起戰略儲備。
這些危機對中國和平崛起是壹個又壹個致命的打擊,如果不能解決,中國就會被停止,和平崛起也將以失敗而告終。
和平崛起的第二個條件,就是軍事武裝力量,很多人會不理解,妳不是說和平崛起嗎?但為什麽還要談戰爭談軍事呢?而其實軍事與和平,甚至於戰爭與和平並不是壹對矛盾體。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目的,就是為了遏制戰爭販子對戰爭的叫囂與癡迷,這樣妳就會清楚強大的軍事武裝力量,才是遏制戰爭的最好良藥。
和平崛起要的是遏止大規模戰爭的發生,防止導致大面積的破壞性戰爭與毀滅性戰爭的災難降臨,為了遏止這種大規模的災難性戰爭,必要時刻使用小規模的局部武力來制止其發生,或者顯示出武裝力量的威力,從而嚇阻侵犯者不敢逾越雷池壹步,這個就是強大的武裝力量在和平崛起過程中的作用。
據最近美國對中國軍事力量評估報告透露,報告說:“中國軍隊正在向小而精發展。
”這個報告如果屬實的話,我感到相當欣慰,短小精悍的軍隊正是局部沖突中最好投入的武裝力量。
我們中國人有壹句老話,叫做:“殺雞警猴”。
在和平崛起過程當中,以“殺雞警猴”式的打擊,壹觸而動全局,往往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從而會以戰爭遏止戰爭,以小規模戰爭制止大規模戰爭發生,這個就是我們需要辨證看待這個問題的地方。
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和平崛起的保障之壹,缺失軍事力量的作用也是萬萬地不可,我們必須要用相對的和平來換取絕對的和平條件,這個才是和平崛起的真實含義之壹。
和平崛起的第三條件當然是政治,為中國打造良好的國際地域政治環境,創造或者延長戰略機遇期就是中國智囊的任務之壹,何為戰略機遇期呢?我們來看壹下李肇星外長在2005年4月19日,於中日關系報告中講話:“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實現中日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對於我確保並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祖國統壹大業,穩定周邊環境,推動區域合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顯然戰略機遇期就是穩定的周邊環境,這個環境能促成國內健康穩定地發展,提供著實現祖國統壹大業推動區域合作的機會。
我在上面提到過國內經濟危機,其中單就進口原油壹類的問題,運用區域合作與地域政治手段就能夠為之創造良好的進口環境,甚至於徹底解決這類危機。
當然中國還存在著其它的國內問題,比如地區的貧富差距,人民的生存狀態,官員腐敗越演越烈,國外資本逐漸操控中國經濟等,這些是真正的國內政治問題,我在這裏將不再涉及,這些問題龐大且已超出了地域政治的範圍。
為我國在國際上謀取最大的國家利益,這才是和平崛起的含義之壹,顯然崛起是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崛起,自然牽涉到世界上眾多的國家與地區,那麽地域政治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最前面。
在地域政治上我國大致走的是這條路:
壹. *** 與朝鮮半島平行經營,這個是以“六方會談”作平臺,使之美國與我們進行戰略合作與對話,從而再影響到 *** 的解決進程。
二.北聯俄國,使中亞地區處於中俄兩國可控制範圍,以戰略夥伴關系指導同進***退,這個是以“上海合作組織”作平臺,盡量爭取中國經營東南亞與 *** 的戰略機遇期,不讓西邊發生大規模的幹擾,是其目的之壹。
三.南聯印度,穩住南亞局勢,可能的話與印度合作經營,這也是壹個爭取戰略機遇期的方法之壹。
經過這樣的經營,我們可以設想壹下過後的格局,西邊有俄國牽制,南邊有印度屏障。
而中國直接在東南亞營造出自己的勢力區域,再而在南海扭轉領土危機,事件在對菲律賓50億美元貸款中可以看出來,經營已經開始。
然後借助中亞的中俄合作從陸地進入中東,同時借助與印度合作,從海路進入中東,雙貫其下。
這個是我能理解的現在國家對於地域政治的指向。
為何如此呢?我看原油是這個指向的驅動力,圍繞這個主幹逐漸影響到世界格局的分配,這樣的經營方式很直接,我認為也很有效果,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成績:
壹.在“六方會談”下,韓國已經與美日聯盟出現裂痕。
二. *** 出現壹定轉機。
三.中俄合作深化,在邊界劃定過後,北邊相當安定,西邊成為中國重要的原油管道進入口,在“上海合作組織”下面,軍事合作也在積極地展開。
四.與印度初步達成分界協議,雙方簽定戰略夥伴協議,已經有了壹個相當良好的開端。
北西南三方經營已經可以初步看到戰略格局的輪廓,而在東邊中國也有所斬獲。
以上這些,我想大致已經能夠分析出中國的大戰略指向。
在對地域政治經營的分析中,不難看出這個是智慧縱橫的最好註解,在用強大武力作後盾的基礎下,運用地域政治手段謀取利益,這個就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