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女士服飾方面,什麽開始流行
在民國初年,婦女服裝壹般仍保持著上衣下裙的形制,和清代服裝相似。有些青年女子由於受日本女裝的影響,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和黑色長裙,時稱“文明新裝”。隨著海外貿易日漸發展,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外國衣料及各種外國服裝源源輸入,傳統的服飾開始有所變化並日趨華麗,出現了不少奇異服裝。
北伐以後,女裝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後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壹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壹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姜水居士描繪當年流行的女子服飾:“至於衣服,則來自舶來,壹篇甫啟,經人道知,逐爭相購制,未及三日,儼然衣之出矣。……衣則短不遮臂,袖大盈尺,腰細如竿,且無領,致頭長如鶴。褲亦短不及膝,褲管之大,如下田農夫。脛上禦長管絲襪,膚色隱隱。……今則衣服之制又為壹變,褲管較前更巨,長已沒足,衣短及腰。”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改變了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狀態的傳統服裝造型,將衣服裁制得更加稱身適體。
在這裏著重介紹壹下中國婦女的傳統服飾——“旗袍”,旗袍原是滿族婦女穿的長袍。1924年(民國十三年)11月5日,浦儀被逐出紫禁城,北京幾百年來旗人婦女梳大板頭的風氣,到這是根本絕跡了。但北京街頭旗人婦女穿的旗袍卻悄悄地在北京市民中流行起來了。很快地從北京流傳出去。20年代中葉起,婦女穿旗袍已風靡全國,不僅各大城市婦女穿裙子的少了,都穿上了旗袍,連鄉村婦女也穿上旗袍了。旗袍這種衣服也真是具有優點,它穿在身上合身合體,自然優美,顯得亭亭玉立,俏麗大方,且易裁易做,又省料子。外國來中國遊歷者,甚至美學家、藝術家無不稱贊中國婦女的衣服最富於線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