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駁岸的設計施工作法?
園林景觀中,駁岸的做法五花八門。除極小的水池與歐式池邊駁岸外,近年來流行“生態駁岸”壹說。從字面上看,“生態”壹詞是很誘人的,尤其在今天都市裏的人們,因久困鋼筋混凝土叢林長期呼吸廢氣,對大自然的懷念與向往是不言而喻的。
然真正做到“生態景觀”可不是壹件簡單的事。人們顧此失彼,顧得了“生態”忘了“景觀”,忙完了“景觀”卻找不到“生態”.事實上,“景觀”壹詞發展到了今天,我們大家已把它當成壹種能給人們帶來美感帶來回味無限的藝術,也就是說,景觀離了美,就不成其為景觀!而人們既要“生態”也要“景觀”的難題,讓園林景觀工作者們大傷腦筋。
“生態駁岸”也在傷腦筋之例,放眼各大公園、各住宅小區,所謂的生態駁岸,能稱得上景觀的寥寥無幾,生態石頭駁岸更是粗枝爛葉庸俗難奈。許多駁岸邊石頭的擺放,直叫人無法忍受,要麽是如亂石場般堆積,要麽稀稀散散地隨意放上幾塊石頭然後以小卵石痘瘡似的貼在水泥岸上
這些庸俗不堪的石頭駁岸,如果壹定要給它們壹個確切的評價的話,那就是:園林施工單位把壹車車的天然石頭直接卸在水池岸邊,然後領走了石頭的材料與吊裝與運輸與安裝的全部款項。這種只顧自己的經濟效益而不顧人們視覺痛苦的不負責任的做法,何以引人入勝呢?怎麽能稱其為景觀呢?
於石頭的擺放,前面我已經說了許多,這裏就不多說了。單說石頭到底該如何與駁岸結合,才能打造出上乘的生態駁岸。圖17到圖20中,所表現的全是生態駁岸的做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圖很多,究其實,無非兩種,即剛性與軟質做法――前面我也說過。這兩種做法,雖說不同,但我們追求的目的是壹致的。則如何讓石頭與水與植物與周邊環境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它們相互映襯***同營造出最佳的空間環境來。
無論剛性駁岸抑或軟質駁岸,從藝術的角度去看,石頭的擺放方式是相同的,同樣有大小高低,同樣有上下前後,同樣也有種植,我們只要認真地把石頭進行藝術組合就行。
憑我多年來的經驗,做生態駁岸,首先須考慮水質的問題,不能因為要生態而不顧岸邊的泥土因雨水沖刷流入池中無法澄清。具體做法是,池水與岸邊的種植區,須有壹道隔離帶,這道隔離帶,不是硬性的水泥池邊或排水溝之類,而應當是壹道軟性的綠色隔離帶,這道隔離帶就是種水生植物的沼澤地。這樣,岸邊的泥土倘若遇雨水沖刷,也不至於流入池中。
有了以上的構想,做生態石頭駁岸設計時,就好辦了。我們可以在隔離帶邊上砌築壹道矮墻,矮墻與池岸之間填滿沙石,矮墻的高度最好低於水面150mm-250mm,如果水較深,還可以離水面再低些。矮墻上擺放石頭,石頭與石頭之間的縫隙,在水面以下的位置必須用小石頭與水泥沙漿塞好固定,以免隔離帶內砂土混入池水之中。矮墻上擺放的石頭,因其中壹部分浸泡在水裏,所以看上去特別鮮亮特別可觀。隔離帶以外的池岸上,大大小小前前後後高高低低地擺放石頭,再根據效果的需要,在岸邊的綠地裏三三兩兩地擺放幾組天然石頭,生態石頭駁岸就算告捷了。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讓石頭與水與植物親密地聯系在壹起,讓人如身臨美麗的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之中。還有壹大功勞即是,有效地堵住泥沙,保護水質。此做法可以免除傳統的池邊排水溝做法,當雨水沖刷泥土,有部分泥漿通過岸上石頭縫的第壹道防線流入池中時,沼澤地中的沙石則將它沈澱,並與沙石混在壹起,而水生植物的根系即將其牢牢抓住。
沼澤地填沙石而不填泥土,其目的是為了凈化水質。不必考慮水草的成活與生長,事實上,水裏含有許多養分,水草在沙石裏因水分充足,生長依然茂盛。
為了更好地凈化水質,除做過濾系統外,池底可撒上厚厚壹層碎石,因為碎石在粉碎的過程中,表面受傷而非常粗糙,這種粗糙的表皮,可以把部分汙洉物質牢牢地粘住而不使其隨水擴散開來。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