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沒有符合新媒體傳播趨勢的《我是範雨素》,為什麽會刷屏?

沒有符合新媒體傳播趨勢的《我是範雨素》,為什麽會刷屏?

所謂的內容創業讓所有以文字為生的人抓耳撓腮、刻字為生,就在我們試圖揣摩用戶喜好、渴望上頭條、壹夜火遍社交媒體的時候,就在各種段子手、內容網紅此起彼伏的時候,《我是範雨素》只花了壹晚上就悠然霸屏,刷透了朋友圈。

從《盛世的螻蟻》到《資本的局中局》,再到《我是範雨素》,壹向被視為“文弱”的文字語言忽然就站在了舞臺中央。沒有渲染,沒有吆喝,沒有加入時下流行的表現方式,沒有搶眼的視覺畫面,樸樸素素的文字的力量忽然就回來了。單說《我是範雨素》這篇,壹出世就顛覆了所謂內容創業、微信傳播的三大趨勢:

1.微信標題越來越長,動輒三行,文章的中心思想盡在其中。

2.用戶越來越沒耐心看文字,新媒體內容趨於短小精悍,長篇大論沒人看。

3.微信正文要圖文並茂,排版要留有“呼吸感”。

雖然《我是範雨素》的原文已被刪除,但憑借長於7秒的人類記憶,我們或許還記得文章沒有符合以上任何趨勢。因為規則註定是屬於平庸者的,突出的個例從來都是橫空出世、全然顛覆。沒有符合新媒體傳播趨勢的《我是範雨素》,到底憑借了哪些點擊中了“重口難調、口味越來越刁鉆、珍惜個人時間”的移動互聯網用戶?

範雨素本人,她的老公,兩個小孩,她的媽媽,她的雇主,她的父親、姐姐、大哥哥、小哥哥……這些個活生生的人物,連帶他們的際遇,不是作家刻意描繪的人物,他們就是範雨素生命裏經常來往出入的“人”。她講述這些人物的故事,用的手法,也是最常見的寫作手法:對比。

300元壹個月的郊區出租房 VS 雇主那300坪大小、包含各類健身器材的房子;夜晚給雇主的孩子餵奶 VS 自己的兩個孩子相擁度過郊區的夜晚;處境糟糕的孩子們 VS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裏花朵真鮮艷”……這些對比也像“鉤子”壹樣,把隱藏在犄角旮旯裏的社會問題,諸如貧富差距、農民工子弟教育問題、農村土地問題、婚姻問題、賭博等壹系列社會經久不衰的熱點話題,壹並以平淡講述的方式、呈現在陽光下。

社交媒體上,每日有關社會底層生活的荒誕故事數以千計,通過展現悲劇性人生、利用網友獵奇心態的“苦難”內容不在少數。《我是範雨素》全文的態度卻平靜到近乎淡漠,再憤怒、沮喪、落魄、絕望的事,她都仿佛輕描淡寫地壹筆帶過,“世態炎涼,小哥哥沒有朋友了,沒有親戚了。小哥哥在深夜裏,在漢江二橋上壹遍遍徘徊。”

還有文中常見的“諷刺”意味。“三個孩子,每天對著小女兒唱“我們的祖國像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 , 唱得眉飛色舞,玩得歡天喜地。”好壹個眉飛色舞、歡天喜地。孩童的天真映襯著現實,目不忍視。範雨素正如自己所言,是個“冷漠、懦弱”的人嗎?文風真如本人壹樣,只是淡漠、平靜地敘述嗎?但凡讀過的人都能感覺到,鮮有戾氣、並無哭天搶地姿態的文字背後,是如“呵呵”聲般的無奈,是如梗在喉的辛酸難言。

沒有數落誰,沒有抱怨什麽,置身事外的我們才能毫無“不適感”地順暢閱讀下去。她沒有說是妳我的錯,她沒有請求什麽,她沒有痛陳社會弊病,這在如今的網絡文學中,難道不是壹股清流嗎。

沒有受過專業文學寫作訓練的人,是容易露怯、露俗的。雅和俗,文藝和民間,關系作者所處的階層和歷來的生活環境,想通過刻意訓練、且字裏行間不被人察覺是很難的。《我是範雨素》中的文字當然稱不上高雅,可是內裏的價值觀平衡、中正,是樸素的、根源於基本人性的“理兒”。

內容網紅,或者說內容創業者的最高目標,也無外乎是通過文字這種工具輸出價值觀,如果能影響受眾的決策行為就更好了,離日進鬥金不遠矣。可受眾偏偏受夠了“造作”,對那些別扭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本能地抵觸,即使壹千遍壹萬遍地灌輸,“傲嬌”的受眾就是不買單。於是媒體們得出結論:用戶越來越難被取悅,得變著法兒、換新鮮花樣供養“上帝們”,撿她們感興趣、愛聽的說。

《我是範雨素》壹出,又似乎推翻了內容網紅們的理論——這裏面的內容不有趣、不輕松、不新鮮啊,為毛輕輕松松就10萬+了呢?這裏面都是些老生常談的古典價值觀啊,譬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孩子應平等接受教育、給予他人愛和尊嚴,用戶怎麽就被輕松打動了呢?

此無意造就的10萬+和那精心打造的10萬+究竟差在哪?用戶究竟在期待哪種內容,又或者,早就該忘記取悅用戶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