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以就業為導向的師範生培養新思路 新思路
二 師範生的就業難點
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變革帶來了高效專業的變革。為適應人才市場以及社會的需求波動,需要以不變應萬變,做合理的分析。
1.研究生、博士生來勢洶洶
師範畢業生的競爭對手除了同類的師範生外,還有非師範生以及高學歷人才,這給師範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當前社會上有這樣的說法,現在做教師的工資與公務員幾乎是差不多,與其在千軍萬馬中搶壹個飯碗,倒不如憑借自己的學歷——研究生、博士生的學歷去發達地區當教師。這樣,隨著高學歷人才的進軍,本科師範生似乎也站不住腳了。不僅如此,就連在當前的學校招聘中,首先考慮的也是高學歷的畢業生。
2.師範生的“三鬥米”
每個用人單位都希望能夠招聘到滿意的畢業生。這幾年的用人單位不斷把績點拉高,光這兩年就提高到3.2以上,英語水平要求是六級。這樣師範生的終極目標似乎就被定位在“1+1”的模式上,即奮鬥大學於“績點+證書”。當然這個還不夠,現在是“1+1+1”模式,就是還要有壹個科研。師範生要改變現狀就只有不斷下工夫在科研上,學校當然要提供良好的條件來促進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發展。績點、證書與課外科研在中國的教育看來是衡量壹個優秀畢業生的重要標準與終極指標。因此,師範生註定就要為這“三鬥米折腰”了。
3.必備的基本技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培養的師範生的能力發展方向基本適應市場需求,但是計算機能力水平仍然不夠。英國的壹個研究建議:雇主們希望人文學科的畢業生尤其應該具備的三方面知識與能力—— 壹門外語、數理能力以及壹些信息技術能力。④ 師範生在用人單位中,要懂得Powerpoint、Word、Excel是毋庸置疑必備的,在此基礎上他們要求師範生掌握更多的技術,如網頁設計、電子雜誌制作、Photoshop等等。最後,要懂得如何把課上好,讓學生聽懂。即便成為壹個科研很厲害、成績也很高、證書也拿得差不多的教師,學生聽不懂也沒用。所以師範生要紮實自己的基礎,爭取更多的機會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做壹位稱職的人民教師。
三 師範生培養思路
1.基本素質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是壹個不斷創新、不斷創意發展的時代。壹個國家、民族必須有創新能力,就必須擁有大量的創新人才,而大量的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教育,必須依靠教師。那麽我們必須要首先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壹個完善的教師的職業素質是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情操、價值觀念、敬業精神、知識水平與科研能力、實驗技能、創新意識、心理品質與職業形象等方面。⑤ 當然,師範生除了這些素質之外,還需具備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綜合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創新的能力。
2.重點突出應用、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師範院校要積極為師範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而不是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於學習“高深理論”。在註重實踐應用培養的同時還要註重創造能力的培養。
第壹,加強文理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結合,而不是文科類的學生就固定著學習理論知識。文科生可以有選擇地上壹些理科性比較強的課程,邏輯學、高數、統計學以及信息技術等。此外,要學習母語課程。然而當前似乎都有點本末倒置,英語反倒成了必修課。師範生在將來的教學上,只有有良好的母語功底,才能使自己的表達更具魅力,學生更加容易掌握。
第二,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的聯系,學生都應該掌握好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甚至可以進壹步提升。而針對師範生的技能壹般除了能夠很好地利用PPT、Word以及Excel外,還應該學習壹些技術,如電子雜誌的制作、報紙的編排、SPSS、網頁制作、PS等等,這些在用人單位能經常用到。
第三,重視教育類的課程開設。在美國地方大學的教育課程體系中,教育類的課程占據較大的比例並占總學分的三分之壹。除了開設教育學與心理學外,要開設更多的教育類的課程來豐富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技能。壹個懂得教學生的老師是國家未來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第四,開設開發創造力的課程。美國自1984年麻省理工學院開設“The Discovery of the Creativity”課程起,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等相繼開設有關創造學的課程。截至目前,全世界創造力訓練模式已達十多種,已經有四十多個國家在進行創造力開發教育。人們常說,中國的學生基礎很好,但是動手能力很差。我們要改變這個“不朽神話”的話,要有壹定的理論指導。
3.大力開展課外科研活動
據調查,在中學校長看來,創新能力是師範畢業生最缺失的能力;而帶領學生實習的指導老師也不約而同地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放在學生最缺欠能力的前兩位。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要繼續大力支持學生的課外科研。哈佛校長尼爾?魯登斯坦說,“哈佛擁有自身的文化,也在保持著自己的文化;此外哈佛擁有完備的公***設施與物質資源,如擁有94個圖書館、實驗室、藝術博物館等;以及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⑥ 可見,資源的提供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必備條件。師範院校除了提供更多的資源、開設有關科研方法方面的課程外,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科研(尤其是教育科研)、學術交流以及其他創造發明活動的機會與條件。最後就是建立健全創新成果獎勵機制。
註 釋
①④藍勁松.高等教育與人才市場——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5、120
②2010年《華師對兩份文件的解讀》,基本情況介紹。
③表格數據,原載7edu.net教師招聘網.查看更多:
⑤薛立軍、尹慶民.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115
⑥魯勇、陳振聲.哈佛視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0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