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2在閱兵式上首次亮相
巨浪-2在閱兵式上首次亮相
在中國三位壹體的戰略核打擊力量中,洲際導彈是壹種正面打擊的選擇,但是真正在戰時還是最容易被發現,第壹波就會被對方集中力量摧毀。而遠程轟炸機想要跨過太平洋,突破對方層層嚴密的防空攔截,依靠最後生存下來的有生力量,再發射核彈發動打擊的概率還是太低。
而戰略導彈核潛艇隱蔽性好,生存性高,載彈量大,可以作為二次核打擊最可靠的力量使用。中國軍隊要想對敵對勢力形成有效的戰略核威懾,就是要大力發展海基核力量,用戰略導彈核潛艇來有效牽制敵對勢力,才是中國軍隊唯壹可行的打擊策略。
在2019年10月1日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戰略打擊模塊首次亮相了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這是我國繼巨浪-1之後研制的第二代潛射彈道導彈。此前國外評論,對於巨浪-2的射程普遍認為在8000公裏,甚至還有認為是12000公裏的,屬於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但是在國慶閱兵式的壹句解說詞中,稱巨浪-2是我國正式擁有的第二代潛射遠程彈道導彈,這也打破了之前外界的猜測和認知。
巨浪-2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研制的,那個時候我國的科研技術水平相對還比較落後,特別是導彈所能使用的材料技術與西方相比相差很大,因此巨浪-2在自身減重方面就可能不如西方。而巨浪-2在整體設計上采用了很多超期的新技術,包括頭部雙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動空泡降阻、水面點火等等。
這些幾乎都是中國獨家擁有的先進技術,而且都非常復雜,其他國家的潛射導彈有的只掌握了其中的壹部分技術,但是這些技術不可能全部都能吃透掌握,現在只有巨浪-2才能全部做到了,整個研發過程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巨浪-2直到2011年7月20日,才首次實現了在水下發射成功,2013年12月22日又首次從094型戰略核潛艇上,成功進行了水下發射試驗,標誌著巨浪-2從此真正具備了作戰能力,代表中國正式具有了海基核打擊力量。
因此,巨浪-2在2019年10月1日閱兵式上,被稱為潛射遠程彈道導彈,可能也是暗示其攜帶的是多枚分導核彈頭,而不是單彈頭,標誌著中國海基核力量突防能力已經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語了。
對於潛射導彈來說,即使沒有洲際射程,同樣可以打擊對手的縱深目標。因為搭載它們的戰略核潛艇是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暢通無阻進行活動的,浩瀚遼闊深邃的海洋提供了這種軍事上通行無阻的便利通道、厚達數千米的海水則提供了天然良好的隱蔽性,從而彌補了潛射導彈在射程上的不足,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劍不夠長,可以悄悄靠前壹步”。
因此,巨浪-2潛射遠程彈道導彈與094型戰略核潛艇互相匹配結合,使我國擁有了真正有效的海基核威懾力量。
而人民軍隊還正在想方設法,不斷讓潛射洲際導彈的射程達到12000公裏及以上,才能讓094型以及未來更先進的096型戰略核潛艇具有更大的安全可靠性,我國的海基核威懾手段也才能變得更加堅實有力量。
而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潛射洲際導彈,中國已經研制很久,這就是西方近些年壹直關註的巨浪-3。
壹些西方媒體甚至推測巨浪-3可能已經早開始服役了,在閱兵式上第壹次亮相出來的巨浪-2,只不過是從人民軍隊的戰備武器庫中拉出來透透氣而已,順便也提醒壹下在暗中觀看閱兵式的某大國軍隊首腦,真正厲害的大殺器說不定已經就在對方鼻子底下附近的海底潛伏多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