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搖滾音樂指南 :齊柏林飛艇》有感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
讓思想沖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
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國際歌》真的很有搖滾範兒啊。)
關於齊柏林飛艇(Led Zeppelin)這支樂隊,從他們爆火之後各種傳言就沒斷過,無論是通過黑魔法獻祭靈魂取得音樂天賦,還是和babygroupies的二三往事,都讓人對這支樂隊有著壹探究竟的欲望,而樂隊成員壹直很少接受采訪,數年間都保持著神秘感,這本書為我們掀開了他們身上的壹層薄紗。
此書在壹開始就坦誠地聊到了困擾樂隊多年的“抄襲”話題,並且有針對性地指出了樂隊的壹些備受爭議的行為,這些章節讓我對此書好感倍增,如果壹本雜誌回避了壹切會引起爭議的話題,那就太無趣了。我對樂隊成員的私人生活沒什麽興趣,他們私底下對音樂的態度和認知才是我想要了解的。當年的記者對不那麽優秀的壹兩張專輯也是非常苛刻,有的采訪報道字裏行間都是不屑,真的很可怕了,這屆觀眾這麽嚴格的嗎。當然,每個人的口味不同,人人稱道的代表作Stairway
to Heaven我聽了好多遍依然不那麽喜歡,樂評人討厭的歌裏面卻有好些我極其喜歡的,比如,當年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只給壹顆星的兩首歌,CODA中的Bonzo's
Montreux,In Through the Out Door中的Hot Dog,我聽得津津有味甚至單曲循環,Hot Dog多有趣啊。旋律清新愉快,就像躺在夏日的草地上聽鳥兒唱歌。還有評價很低的傳記電影《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電影裏的Plant顏值爆表,是白馬王子本王子了,喜歡他的歌迷請千萬不要錯過)我就非常喜歡,無論是神神叨叨的但毫無聯系的幾個小故事啦,還是水平高超的現場演奏錄像都讓我非常著迷。
1985年,樂隊暫時重組在美國費城參加了LIVE AID慈善演唱會。這場演唱會的錄像在B站可以看到(av15566187),真的是,壹言難盡,大家在彈幕爭相嘲笑。技藝的精進需要不斷磨練,壹旦懈怠,就連天才也難以保持狀態。汗水和靈感鑄就了Led Zeppelin這艘巨艇,書中將會詳細報道他們的創作歷程和人生感悟,還展示了不少修復過的高清照片,十分值得收藏了。
讀完這本書,羅伯特·安東尼·普蘭特(Robert Anthony Plant)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了巨大改觀,讓我刮目相看,之前只是覺得他容貌俊美,聲音華麗如女妖,擅長寫和唱“mama”“baby”等歌詞,是個壹頭金發像太陽壹樣耀眼的花瓶,和現在的吸引年輕小女孩的流量明星沒什麽區別。但是在本書七十年代的采訪中,二十出頭的Plant認真仔細地回憶了自己的音樂追夢之路,聊了自己對當下樂壇的看法,思考了樂隊未來的路。完美容貌和巨大的成就居然沒有讓這個年輕人沖昏頭腦,他條理清晰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其中火藥味比較重的問題他也能應付。謙遜的態度和對待音樂的專業精神完爆現在的流量明星。我猜,很多人對老年Plant拒絕重組樂隊這件事是有很大意見的,但是讀完這些采訪,對Plant的成長之路有所了解的人對此也許不會太吃驚,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是非常有想法的小夥子,就算當年約翰·博納姆(JohnBonham)沒有死,也沒有人能阻止他繼續探索自己想要的音樂道路。
吉米·佩奇(Jimmy Page)不用我多說,十項全能,才華橫溢的吉他手,黑魔法師。圍繞他的種種謎團非常多,而他本人又不願意談論這些事情。歌曲本身,有Dazed and Confused,Stairway to Heaven等糾纏至今的抄襲事件;八卦方面,光是他和baby groupies的關系就夠寫壹本書了,還有大量與之相關的無節制的吸/毒,縱/欲等窮奢極欲的小故事,這些奪眼球的花邊新聞自然有小報記者來爆料。此書中的采訪都相當克制,而Page本身接受的采訪不太多,用詞也非常小心精準。同時,他也是樂隊解散之後,最積極想要重組的人。這裏可以搭配2008年的Plant采訪食用,“如果當時的Jimmy能像現在這樣開朗,健康,有決心的話,我們可能還會幹出壹番大事業……我想他已經能面對自己的魔鬼了……如果他能把這份邀約獻給多年前的自己該有多好。”
約翰·保羅·瓊斯(John Paul Jones)甚至在采訪中都能淪為背景板,真的太慘了太慘了。整本書中他的發言都很少,比號稱幾乎不接受采訪的JimmyPage還少得多,照片也不多。難道因為我們可愛的John Paul Jones不吸/毒,不酗酒,不縱/欲,只會數十年如壹日地老老實實做音樂,他的新聞就沒有爆點嗎。當然,他對後來的專輯Page&Plant也發表了壹些自己的見解,雖然Plant他倆自己認為這並不是Led Zeppelin的續集,但是他們的突然重組依然讓John Paul Jones倍感驚訝,他們居然真的就這樣落下了他,倆人自己玩去了。我遇到這種情況肯定也會失落很久很久。
約翰·博納姆(John Bonham)作為Plant的青梅竹馬,那個壹直站在他身邊,會在巡演中和怕黑的Plant睡壹張床的人,樂隊中唯壹壹個出現在Plant兒子的葬禮上安慰他的人,壹直不斷鼓勵他探索自己的音樂道路的人。我有時候會想,如果Bonham當年沒有接受Plant的邀請,他或許不會成為壹名舉世聞名的搖滾鼓手,或許不會在重壓之下酗酒成性早早離世,留給世界無盡的遺憾。“盡管壹直都在鬥嘴,但我身後始終傳來他響亮的鼓聲,我們就是兩個來自中部地區的小混混而已。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後,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就變得十分困難,他總是會嚴重地低估自己。就因為這個原因,他經常會喪失打鼓的樂趣。但即使他有時已經不再享受打鼓的快樂,他的演奏依然影響了世界上每壹個鼓手。這是怎樣壹種境界?太瘋狂了。”我反反復復讀著這段話,直到眼淚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