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蟾蜍骨骼標本
準備壹密閉容器( 如標本瓶) 作為麻醉瓶, 內放壹塊浸過乙醚的棉花,選取體型較大的活蟾蜍放入麻醉瓶中,將其深度麻醉至四肢僵直,大約需 10 min 。
2. 去皮、內臟及肌肉
將麻醉後的蟾蜍仰面放入解剖盤中,左手拉起蟾蜍腹部皮膚,右手拿剪刀沿腹部正中線剪開 5 cm 的小口,然後向上剪至下頜處,向下剪至泄殖孔,再剪開四肢的皮膚,小心剝去蟾蜍的外皮。頭部的皮膚不能強行去除,因為頭部的皮膚與其骨骼貼得較緊,很難清除,如果強行去除,會引起骨骼損壞。接下來是挖眼球(註意: 不要讓蟾蜍酥噴射到人身上) ,再摘除內臟。然後用解剖剪依次剪去軀幹及四肢的肌肉。在除肉的過程中, 需註意骨連結處及蹠骨、趾骨的肌肉不可剔的太幹凈,只需剔除 7~8 成,保留少許,以防在下壹步的腐蝕脫脂中骨骼散架。最後用針頭纏有棉花的解剖針向蟾蜍的頭和軀幹之間垂直刺入,然後把針轉向前攪動,毀壞延髓;再把針向後插入椎管攪動,破壞脊髓( 註意: 不要讓棉花掉在髓腔和椎管內), 接著用水沖凈腦和脊髓。上述過程大約需 1 h 。
3. 腐蝕與脫脂
傳統的方法是將蟾蜍骨骼放到質量分數 0.4%~0.6% 的 NaOH 溶液中處理 8~10 h ,然後把蟾蜍骨骼取出,放入質量分數 0.4%~0.5% 的過氧化鈉溶液中處理約 1 周,並在此間更換過氧化鈉溶液 2~3 次。我們對此進行了改進,具體做法是: 先在蟾蜍的脛骨、橈尺骨、股骨和脛腓骨的兩端( 近關節處) 用特號縫衣針各鉆壹個小孔,目的是使蟾蜍的骨髓在 NaOH 溶液中去除的更徹底,然後把蟾蜍骨骼放到 50℃ 質量分數 4%的 NaOH 溶液中,處理 1~2 min ,取出,流水沖洗, 此時頭部剩余的皮與骨骼之間的結合松弛了,用眼科剪小心去除它們,再用牙刷刷去附著在骨上的細小肌肉,在清除蹠骨及趾骨上面的細小肌肉時要特別小心,同時對蟾蜍骨骼的每個關節處也要謹慎處理且保留骨連結處的肌腱。此過程可反復 1~2 次,隨著次數的增加,骨骼在 NaOH 溶液中浸泡的時間也應隨之減少。用此方法腐蝕脫脂時間約 1 h 。
4. 漂白
將蟾蜍骨骼放到體積分數 10% 的雙氧水中,漂白15 min ,中間換 1 次液體。
5. 幹燥及固定
傳統的方法中,骨骼漂白後隨即進行穿連手續,從頭部開始,用 20# 鉛絲作芯,壹直連到脊柱的末端,前肢與肩帶及胸骨之間也要用 32# 銅絲把它們連結起來。此方法做起來較費勁, 四肢也不易定型。我們的做法是: 將漂白後的骨骼取出, 用水沖洗 3~5 min ,吸水紙吸掉骨骼表面的水分,然後放到溫度控制在 60℃的幹燥箱內幹燥 20 min ( 用熱吹風機也可) 把蟾蜍骨骼烘至七八成幹,取出後將其呈匍匐狀放在底盤上,整好姿勢,用適當大小的泡沫板( 骨骼幹燥後可取走)支撐在頭部,用乳膠把肱骨與橈尺骨的關節, 脛腓骨與跟距骨的關節, 腕骨、趾骨、指骨分別粘貼在木制標本座上。至此壹具完整的蟾蜍骨骼標本制成了。制成後的標本放置到陽光照射的窗臺上晾曬, 幹透後即可入標本櫥內存放。與傳統方法相比, 本制作過程連續性好, 可在半個工作日內完成,裝架也更為簡便。制成的標本結構完整, 外形美觀, 作為教具, 教學效果好。
李冬玲.兩棲類動物骨骼標本的簡易制作. [J]生物學通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