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幾位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幾位

截止2018年1月16日,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錕。

1、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2、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裏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3、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

1967年測量電子半徑,發現電子是沒有體積的,半徑小於10E-14厘米;1969年測量普通光和有質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間的轉變,證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變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1974年發現第4種誇克的束縛態—J粒子,因此貢獻,1975年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7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79年發現膠子噴註;1989年確定三代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發現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間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

4、李遠哲:1936年生於臺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

1959年李遠哲本科畢業於臺灣大學? ,並於1961年獲得臺灣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次年去美國深造,196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sitry)博士學位? 。

其後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 ,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並返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 、同時擔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197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

5、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

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現任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 ,1976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 。

1993年,獲頒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4年,獲亞瑟蕭洛獎及威廉梅格斯獎;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6、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

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壹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7、高錕,1933年11月4日生於中國上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2009年,與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享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6歲;

高錕於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0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96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大紫荊勛章;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