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人說單反相機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都是浪費錢?
我來和大家交流壹下這個問題。
我也是玩了十多年的攝影了,也是從年輕走過來的。
可能我們有時從我們身邊的年輕人來看,確實是用單反的比較少,但他們或許家裏就有單反相機。本人覺得大概有以下的原因吧:
1、手機。 當下的智能手機,真是相當的方便,而且也有著不錯的拍攝效果,外出 旅遊 或是生活中的拍攝,壹部手機就可以應對了,畢竟拍攝的這些圖片無非刷壹刷朋友圈之類的,這樣勢必讓年輕人們減少單反的應用了。
2、時間 。年輕人為了生活,每天奔波,難得有完整的空閑時間,所以即使有壹點時間,也大都不會拿上單反去拍照。可能碎片化的時間也是限制了他們對單反的喜歡了吧。
3、沈重。 我們知道,單反相機是相當沈重的,年輕人有時外出 旅遊 ,就是為了放松或是休閑,基本上是輕裝上陣,如果攜帶單反,也是增加了不少的負擔,這可能也是壹個原因吧。
4、其它。當然,我也是看到身邊有些年輕的朋友也會拿著單反去拍攝或創作,這壹類朋友應當是很對攝影執著的壹類朋友。
以上就是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各位朋友補充。
劍舞影像,西部攝影愛好者,歡迎關註
在現實生活中,單反相機對於年輕來說並不是95%的浪費錢,而是95%的沒錢購置單反相機,即使有5%的購了單反相機,亦不會全都成為業余攝影愛好者,為什麽這麽說呢?
壹是多數年輕人為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在不斷的奔波努力,而購置壹臺單反相機,既需要壹定資金,更需要花很多精力去采風拍攝,即便有也是少部分商業攝影者。
二是多功能強大的手機攝影在不斷更新,外出 旅遊 或度假,為家人拍拍照用手機就足矣,而單反相機攜帶不方便。
三是隨著 社會 的不斷發展,攝影己廣泛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它可以幫助人們進行記錄,科學地研究和進行各種信息傳播等等。而當今 社會 搞攝影的,絕大多數為中老年人,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建議各地文化宣傳部門,成立相應的文化攝影俱樂部,鼓勵年輕人加入該組織,各縣區建立健全攝影家協會這個基層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攝影愛好者參加各種攝影活動。
現在數碼相機擁有量大的原因,不是因為懂攝影的人更多了,而是 社會 消費水平提高了。但對於現在大多數擁有相機的人而言,來說都是浪費的。特別是年輕人,數碼單反相機發展至今也有了 20 年多個年頭了。比許多年輕人的年紀都大。而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在數碼時代的各種網遊雲虛幻裏長大的。伴隨他們長大的是無敵且萬能的超人和變形金剛。知道手藝人魯班的人估計都沒幾個了。拍照對於他們來說,以為簡單到只是按照自己喜歡構圖按壹下快門。
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除了按快門,其他都是相機的事,因為 科技 時代的今天,數字技術可以替代他們完成後續的許多工作。而這種拍照模式其實只要壹臺有拍照功能的相機就夠了,沒有必要買數碼相機,買回來也是浪費的。
攝影從膠片邁入了數碼時代。許多人只不過是從傻瓜膠片相機換成了傻瓜數碼相機而已。既然對於妳來說,手機都能做的事,又何必那麽辛苦去整臺就只是個擺設的數碼相機呢。
狗p言論,如果這麽說,所有手表都是浪費錢,因為已經有手機了可以看時間了,所有付費 娛樂 都是浪費錢,所有玩具, 遊戲 , 旅遊 ,高級 汽車 ,看電影,看書,甚至妳在這看手機都是浪費錢,人類難道只配搬磚,繁殖和靜止嗎?我買了很多相機,就是喜歡,就算不用,也不叫浪費錢,這叫讓自己開心。。。
年輕壹代是在手機、平板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對於傳統照相機的熱愛程度已經大減,至少對此感興趣的群體比例要比稍微年長壹些的人更低了。這個現象可能並沒有什麽準確的統計數據,但從我接觸過的年輕壹代來看,事實確實是這樣的。
這種現象的產生,無外乎是這幾個因素導致的:
照相器材的自動化發展七零、八零和部分九零後的人,大多接觸過早期的膠卷相機。在數字化時代之前,膠片相機占據了很長的時間段。很多朋友在年少時就被攝影器材的機械感、 科技 感所吸引,從而產生了對攝影的興趣,這樣的認知對於未來成年後的消費趨向有很大影響。很多朋友在成年工作後,都習慣性地認為要有壹臺記錄生活、家人、旅行的相機,這是拍攝照片的必備工具,即使後來發展成了數碼相機,也沒有減少對這種器材的興趣。而大多零零後的年輕人,從小就已經很少接觸模擬時代的 科技 產品了,電腦、網絡、手機這些從有記憶開始就已經伴隨身邊,沒有對於早期照相器材的印象。而伴隨他們成長的拍照設備已經發展成了手機,日常老百姓拍照很少用到照相機了,至少家中沒有攝影愛好的群體,基本就不曾接觸單反相機這類東西。而手機的拍照成像非常簡單快捷,沒有了相機的操縱感,得到壹張照片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這種背景下,很少有願意化簡為繁的人去體驗相機攝影,從而導致對單反相機的興趣大減。在很多零零後眼裏,用相機拍照都是非常復古的方式,甚至不理解為什麽要這麽幹。
拍照儀式感的淡化曾經拍照是壹件相對比較正式的有儀式感的活動。往往大家對拍照都比較在意,會特意進行準備,甚至專門去照相館進行有特定意義的拍照留念。但在移動互聯網普及的當下,拍照已經變成了意見很日常,很普通,很隨意的事情。大家每天幾乎都在拍照,照片似乎已經成為了壹種替代語言文字的專門的交流方式。在這樣的環境下,拍照的儀式感已經非常淡化。而壹件缺乏儀式感的事情,在大眾眼力吸引力就會下降。壹件很平常的事情,去研究它、專門從事它的興趣點也自然被降低。
攝影專業化與輕量化的矛盾用單反相機拍照,為的是得到畫質更高的照片,體驗到更為專業的拍照過程,但想要這樣的專業攝影體驗,必須要忍受設備的大體積和不便攜性。在手機也有了可以滿足日常需求的畫質後,輕量化攝影是大眾更為需要的。相機的體積和重量已經成為阻礙其成為普及型工具的壹個特征。即使是最輕量化的相機,也比手機的便攜性要差很多。年輕人追求快節奏的生活,追求自由自在的旅行體驗,追求分享與社交,這些都是手機的優點,相機在手機面前顯得很笨拙。反而大眾攝影對於照片畫質的需求並不是很高。所以,在大眾化的輕量化攝影需求面前,單反相機成為了過去時。
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似乎壹時興起,看了些攝影方面的知識內容,轉而買了單反相機和鏡頭,但正是因為上述種種因素,導致其長期用相機攝影的熱情不能夠保持下去。相比對於相機有特殊情懷的年長人群,年輕人自然越來越少使用單反相機。
上述純屬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最好的攝影工具是手機。現在華為,小米,三星,蘋果等品牌的頂級手機,售價不過萬。這只是單反壹支鏡頭的花銷。但玩法很多,可以勝任日常記錄生活的需求。
以前沒有這麽好的手機,拍照只能買單反,現在有了更便宜的選擇,雖然成像不是最好,但也足夠用了。
現在的頂級手機,不超過萬元,有超級微距,延時攝影,長焦,超廣角,再配個袖珍三腳架。或者買個帶三腳架的手機穩定器,幾乎可以開個影視頻工作室了。
單反,是給有更高追求的人用的。花錢太多。對於壹般人性價比太低。
拍姑娘,強烈建議單反或者微單,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過可以租,沒必要非自己買。
什麽叫浪費錢?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愛好不同。現在的年輕人只能看網上推介的東西,買杯奶茶排隊半小時都有人去排,上段時間某牛肉火鍋門口坐滿年人等位,沒有壹個年紀大的,是否有點極端讀書讀壞了。亂飲亂食就是浪費。很多年輕人都是趁熱鬧不夠理智的。
我同意這個說法,如果這個說法改為百分之百,那麽我就不同意了。
年輕人現在拍照大多都是用手機來拍的,其實通過手機已經可以完成輕度的拍攝和視頻編輯等任務了,那麽在這個情況下面用單反的必要性不是很高。
如果去 旅遊 或者日常的行動,其實帶個單反還是挺沈重的壹個負擔。有這個體力,還不如多背壹些其他東西。
壹臺好的單反不僅沈重,而且花費昂貴同時,也需要在拍攝後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修圖,等後期處理工作。這是壹個非常耗時耗力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包括年輕人來說,都是沒有必要耗費這個時間和精力,還有金錢的。
當然我這裏是指絕大部分的人,但是少數有天分的或者是職業的人,那麽他們背壹個單反,那還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壹個謀生的工具,或者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壹個展現才華的機會,這兩者我覺得都是值得花費的。
但是我相信這些人在茫茫的眾生中占比可能就1%2%左右。
如果家裏有錢,又不缺這個錢,那麽完全可以買壹臺單,反來長期吃灰,偶爾拍照。如果是囊中羞澀的話,那麽還是把這個錢放在其他地方做壹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吧。甚至買壹臺更好的手機也比這個要值得。
壹家之言,切莫當真。
我覺的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無論是單反還是現在的無反,不管入門級還是專業級,適應的人群起碼該是“愛好者”。
愛好者,這個稱呼我理解不是只單純的喜歡拍照,而是有興趣去研究拍照的人群!
現在朋友圈,包括各種網絡充斥著大量的照片,幾乎到了人人拍照發圖的地步,但真正的去研究如何拍照,如何更好更藝術的拍照的人真沒有那麽多,更別提去構思創作去表達自己的人了!
再有手機攝影的強大,已經完全滿足了對生活的記錄,甚至如果沒有太高要求已經滿足了基本的創作需求,再加上它的便攜性。
所以說這個觀點是不難理解的!
建議買微單吧 或者富士相機 自帶濾鏡 帶出門輕便 價格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