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騰訊天氣預報不準
為什麽天氣預報會如此不準?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的楊貴明高級工程師解釋道:“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是由觀測資料的疏密決定。而我國現在的探空觀測站壹***只有100多個,折合每200多公裏才有壹個探空觀測站。雲的生命很短,壹塊大的雨雲可能會在10公裏內將雨降完,而雨沒有降在觀測點上,就觀測不到。不僅探空站在空間上稀疏,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每天只有早8點和晚7點兩次升起探空氣球進行觀測,其他時間僅靠地面觀測站進行觀測。而探空氣球升起時沒有遇到雲,就無法預報。” “幾個小時發生的事情,在幾天前就預報出來是不可能的。”楊貴明強調,“觀測站就像是壹張網中的點,網絡越大、點越少則點與點之間的空隙也就越大,出現漏報、誤報的幾率也就越高。我國地域遼闊而天氣觀測的資金有限,所以出現漏報、誤報也就在所難免。” 天氣預報:先是有備,繼而無患 天氣預報只是壹個概率預報,以降水為例,觀測到冷空氣入侵即將降下暴雨,這次降水的過程是可以準確預報的,然而具體到這場雨將會降落到哪個地區就只能提供壹個概率了。可能北京是80%下,天津是50%。楊貴明介紹道:“目前小雨量降水落區的預報準確率在50%左右,最高能達到80%而最低只有30%多。大雨量降水落區的準確率只有30%左右。但是相比較上世紀只有百分之十幾的準確率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大自然的想象是不受人控制的,人類只能摸索和利用。”楊貴明對記者說,“只有了解天氣預報才能正確使用天氣預報。就好像地震預警壹樣,即使報不準也得相信並采取預防措施。天氣預報也是如此,只是讓妳有備,才可能會無患。” 專家解析:準確率總在大幅度提高 到201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基本形成面向行業和全社會的氣象信息***享平臺,大幅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壹五”期間,我國還將加強突發公***事件現場大氣綜合探測、無線信息傳輸、應急氣象信息處理平臺、視頻監控等應急系統設備建設;發布預報天數為7天的公眾氣象預報,臺風、暴雨等氣象預報質量提高5%至10%,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偏差在120公裏內,年季旱澇、冷暖氣候預測水平提高5%,糧食產量預報精度達95%以上,發布大氣成分、雷電災害、空間天氣預報警報。建立重大災害氣象應急響應體系,提前半小時以上發布雷雨大風、山洪、泥石流等局地突發性災害警報,氣象預報警報公眾覆蓋率達95%。 究竟準不準,比比看 其實人們對於天氣預報的不良印象還有個心理學的原因:出於思維的特點,人們總是會牢牢記住給他們造成不愉快經歷的過程,而忽略帶來愉悅的過程,這就是記憶的選擇性。 天氣預報,人們總是會非常清楚地記住誤報和漏報,而忽略準確預報。大家都會認為準確預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後很快就忘得壹幹二凈。但是,當氣象臺預報沒雨,最後大雨瓢潑,滿大街都是落湯雞的時候,絕對每個人都會在罵:“氣象臺該全體下崗了”、“氣象臺白領納稅人的錢了”,並且大家會把這個經歷記憶很久,同時作為壹個論據充實到對“天氣預報從來都沒準確過”這壹觀點的證明之中去,於是這壹觀點將會被無限的放大。 楊貴明說:“作為預測學科,準確是‘正常的’,失誤又何嘗不是‘正常的’?究竟是相信科學的預測還是相信數千年來民間總結的經驗,這個選擇還是要每個人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