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談談妳對國有企業收購外國企業的看法?

談談妳對國有企業收購外國企業的看法?

全球經濟逐步走出危機的2010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熱度依然不減

並購是企業外部成長戰略中的重要方式,也是企業成長最快捷的方式。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曾說過:“沒有壹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並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壹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積累成長起來的。”

山東等地遭遇60年來最嚴重旱情 中央補助8億澆地 上海公布房產稅細則

消息稱1月新增貸款超1.2萬億元 2010年經常項目順差增25% 歐盟擬改革金融穩定機制 澳門賭王何鴻燊撤銷對家人指控 數千各國旅客滯留埃及機場(組圖) 付鵬:我對拐賣兒童事件的思考 金融危機既帶來沖擊,也帶來機遇。中國受危機沖擊較小,更兼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和活躍的資本沖動,壹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引發了中國企業2009年海外並購的壹股熱潮。全球經濟逐步走出危機的2010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熱度依然不減。

海外並購:成績不菲

德勤2010年度報告《崛起的曙光:中國海外並購新篇章》展現了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中國的海外並購活動出現爆發式增長,交易總額達342億美元,完成的海外並購交易***有143宗,平均每季度有36宗。 相比之下,2003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間,季度平均交易僅為16宗。這充分證明了海外並購這種交易水平已經確立其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海外收購的交易額也在上升。2010年上半年,交易額在5億美元以上的海外並購交易占全部交易的79%,這壹比例在2009年為73%,在整個報告期內為74%。而2010年上半年交易額在1500萬美元至1億美元之間的交易僅占全部交易的6%,2009 年為8%。

中國企業投資範圍亦不斷擴大。過去7年半以來,80%的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集中在5個國家。而僅在2010年上半年,在以上5國的並購只占75%,中國企業開始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尋求國際並購機會。

研究報告認為,中國企業當前海外並購成績不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壹、需要進口原材料並實現外匯儲備多樣化。中國政府為了保持中國經濟增長所需的原材料投入,鼓勵國有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收購礦業公司、油氣生產與勘探公司,以對沖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預期風險。國有銀行向這些並購公司提供支持。二、進行海外拓展的意願。許多國有企業進行海外並購的目的就是要在海外形成規模經濟。還有部分企業(主要為私營企業)為了從國內外市場差價中獲取利潤或者單純避免國內激烈的競爭,正在逐漸尋求拓展海外市場。三、獲取國外品牌和先進技術的動力。中國制造企業希望通過收購海外知名品牌和獲得世界級技術工藝流程來提升自己在價值鏈中的地位。這種情況當前在汽車業最為普遍。

並購重點:三大領域

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海外投資者收購的三大領域仍然是能源、礦業與公用事業,工業與化工產業,以及電信、傳媒與科技產業(TMT),2003年年初以來***完成372宗交易(占總交易的67%)。排名並列第四的消費品和金融服務各占7%,2009年金融服務業則占20%。

值得註意的是,2010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各產業中的海外並購交易量所占比例並未發生明顯變化。能源、礦業與公用事業領域在2010年上半年的收購隨著總交易增多而呈現按比例上升的趨勢,達到了所有交易的40%,而在2003年至2010年上半年期間,該比例通常僅為30%。2009年,能源及資源行業方面的交易占總交易數量的32%。工業與化工產業領域內的海外並購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20%。電信、高科技和傳媒產業則從2009年的11%上升到14%。

不過,從交易額看,盡管2010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能源、礦業與公用事業領域內的海外並購交易額仍占較大份額(74%),但由於在傳統的防守型行業工業與化工產業(10%)領域內的交易額的增加,在金融服務業(8%)領域內的交易額則有所減少。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礦產資源需求,中國的礦業海外並購交易近年來增長顯著。2009年,中國的礦業海外並購交易在全球經濟衰退中逆市增長,達到了近年來最高水平,***完成28宗交易,交易額達87.3 億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國的礦業海外並購交易表明其交易範圍已經變得更加廣泛。本期第二大交易為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以2.4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非洲礦產有限公司(AML) 12.5%股權。

2010年上半年,中國油氣業海外並購交易達到高峰,***完成8宗交易,公布交易總額達 116 億美元。這個交易量相當於2009年全年的交易量,累計投資額也在增長,2009年中國油氣業海外並購累計投資額僅為109億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國油氣業海外並購交易平均交易額達14億美元,接近2003年至2009年期間平均交易額(7.95億美元)的2 倍。

為什麽海外並購過度集中於能源、礦業與公用事業?業內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能源及礦產資源已極度匱乏,中國企業到海外找油找礦已漸成熱門。海外並購以能源礦產等資源並購為主,表明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並購的主要目的和動機。

境外收購其實主要集中在能源、資源類企業,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制造業為主的中國企業的產能主要在國內,國外的生產成本要高於國內,加之國外不少國家對中國企業進行技術限制,不少中國需要的高新技術制造企業屬於國外嚴禁出售的範圍;而服務類的企業由於企業文化的差異和品牌運作的能力,使得中國企業很難成為國外品牌服務企業的戰略夥伴的人選。

並購主力:國有企業

就實際並購資金額來看,民企遠不能和國企相提並論,並購的主力軍仍為國有大型企業。

根據研究報告,在占據海外並購交易總額74%的能源、礦業與公用事業領域,2010年上半年中國10大礦業海外並購交易中,國有企業占據6席,另外四席為香港公司占據。2010年上半年中國5大油氣業海外並購交易,全部為國有企業。已經過去的2009年,國有企業交易金額占當年總並購交易額的80%左右。

山東等地遭遇60年來最嚴重旱情 中央補助8億澆地 上海公布房產稅細則

消息稱1月新增貸款超1.2萬億元 2010年經常項目順差增25% 歐盟擬改革金融穩定機制 澳門賭王何鴻燊撤銷對家人指控 數千各國旅客滯留埃及機場(組圖) 付鵬:我對拐賣兒童事件的思考 近年來,中央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披露,截至2009年底,央企境外資產總額已經高達40153.4億元,接近央企約21萬億總資產的五分之壹,所有者權益為18445.4億元。從經營表現來看,這部分境外單位的經營情況要明顯好於境內單位。中央企業的境外單位僅用占全部央企約五分之壹的資產帶來了接近四分之壹的利潤。

國資委的數據顯示,境外資產的平均凈資產報酬率為13.4%,平均總資產報酬率為9.1%。而2009年,中央企業平均總資產報酬率只有5.3%,比境外資產的報酬率低3.8個百分點。這或許也從側面說明了央企“走出去”的必要性。

國資委的另壹組數據也能表明這壹趨勢。據國資委統計,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業境外資產總額同比增長了27.1%,超過了央企當年資產總額平均增速,而所有者權益同比也增長了14.3%。

能夠成為海外並購的主力軍與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廣大國有企業的做大做強密不可分。近年來,中央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立足於優化配置資源,專註主業,形成了壹批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從19個企業到30個企業,最近三年中央企業在世界財富500榜的名單中不斷增加,中石化、國家電網和中石油三家中國能源企業還躋身榜單前10名,充分展現了國有企業的實力。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國企自身的實力因素,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國有銀行的積極配合也是重要因素。

並購領域:拓展變寬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夥人付誌勇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指出,根據對2010年中國企業並購成功案例的初步統計分析發現,國企在海外並購的金額上依舊占很大的比例,但是民企在數量上和收購的領域上占有優勢。

在20個成功案例中,只有4個是能源礦業。並購涉及的行業領域更寬,包括半導體、遊戲、網絡運營、家電、汽車、汽車零部件、消費連鎖店等行業,而互聯網和網絡遊戲則成為2010年並購案例的主角。並購領域的拓展表現出以下特點:

壹是對資源型企業收購更多地向參股方向轉變,不再謀求100%收購或者控股收購,嘗試聯合其他國家的企業進行聯合收購。如中石化46.5億美元收購加拿大Syncrude油砂公司9.03%權益的交易;中石油與殼牌聯合以35億澳元收購澳洲最大煤層氣生產企業Arrow公司100%的股權。

二是很多企業並購國外企業是為了完善本身的產業鏈條,提升綜合實力。如華潤收購太平洋(601099,股吧)咖啡80%股份,進入咖啡連鎖店市場,完善產品布局;美的電器(000527,股吧)收購埃及家電公司Miraco的32.5%股權,進入埃及市場,同時輻射非洲、中東和南歐。

三是並購企業是為了建立國際市場的橋頭堡。如海航收購澳大利亞Allco公司飛機租賃業務,進入澳洲市場和擴展全球市場。

四是能源收購更多集中在政治層面和中國關系較好的國家。如武鋼投資4億美元認購巴西礦業公司MMX21.52%的股份,並合資建廠;中海油支付31億美元收購阿根廷油氣商BEH。

展望未來,中國的海外並購交易將出現重大變化。我不想說我們正在經歷模式的轉變,但我認為極有可能發生又壹輪海外並購熱潮。”中國企業正在尋求海外拓展,以實現多樣化經營。因此,主要集中於礦業和油氣領域的第壹輪海外並購熱潮,現已逐漸讓位於農業、制造業、金融服務以及汽車領域內為主要目標的新壹輪並購熱潮,吉利近期以18 億美元收購沃爾沃就是這壹趨勢的最佳例證。”

關於海外收購領域,我們認為,國企海外收購方向需要多元化,增加核心技術和先進制造方面的企業收購,還有就是進行渠道和服務體系的收購。國企走出國門並不是原材料采購出國門,而是要從產品代工向高水平制造轉型,同時要學習跨國企業品牌運作、渠道管理和服務體系構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