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黑撒樂隊
西安兩名30歲的年輕人組建陜西方言說唱樂隊,隊歌《秦始皇的口音》中唱道:我們的名字就叫做BLACK HEAD,翻譯過來就是“黑撒”,啥叫個“克裏嗎擦”,十壹秒答不出來就算“日塌”
名詞解釋:“撒”應為“(sá)”,陜西人把頭叫做“ sá”,是秦腔中的花臉
方言歌曲:第壹個問題先回答/啥叫個“克裏嗎擦”/十壹秒答不出來就算“日塌”
壹首韻味十足的歌曲最近在網絡上頗為流行,西安網友帶著喜悅把它推薦給各地朋友,壹時備受追捧。用輕松幽默的陜西方言說唱陜西文化,聽上去既親切又好玩。兩位30歲玩搖滾的西安小夥用這種新穎而另類的方式歌唱著“老陜”的生活,壹改陜西方言“土氣”的形象,要把“老祖宗秦始皇的口音發揚光大”。
壹支“土著”樂隊
BLACK HEAD是這支樂隊的名字,漢語翻譯也夾雜著陜西方言特色,叫做“黑SA”,“SA”讀二聲,陜西人把頭叫做“SA”,而“黑SA”是秦腔戲曲角色中的“凈”,就是花臉。不過,“黑撒”樂隊成員可不是看上去嚇人的“花臉”,而是兩個相當溫和的年輕人“夜晚的騎士”和“馬蜂”,現實生活中分別叫曹石和王大治。
曹石、王大治是西安“土著”。兩人都學工科出身,現在壹個是西安壹所高校的教師,壹個是壹家出版社的錄音師。他們都很喜歡搖滾,壹起做音樂七八年了。2003年,壹個偶然的機會,兩人用陜西方言創作了壹首網絡歌曲《練死小日本》,沒想到大熱。只是當時他們把聲音做過處理,身邊壹些朋友都沒聽出來。
壹般人或許以為玩搖滾的都憤世嫉俗,可曹石、王大治不是這樣,他們覺得用歌曲表達生活,批判只是壹小部分,更多的是展示現實,反思、熱愛以及贊美。從2005年開始,他們陸續創作了十余首用陜西方言演唱的歌曲,融入藍調、戲曲、爵士、搖滾、電子樂等豐富的音樂元素。身兼吉他手的曹石和鍵盤手的王大治,合作完成詞曲創作、編曲以及後期的錄音處理等制作環節。
壹改“土氣”面貌
用陜西方言來歌唱,曹石、王大治當然不是始作俑者,多年以前曾經流行的“西北風”、“信天遊”其實就是如此,但這也給大家留下壹種陜西方言很“土氣”的慣性感覺。而“黑撒”的創作更多地體現著“老陜”獨特的個性,幽默、豪爽,甚至不為人知的柔情,還有陜西的迷人文化,壹改“土氣”的面貌。網友評價說,聽完他們的作品,妳會發現,原來陜西話是這麽動聽和迷人,讓妳捧腹大笑、讓妳百聽不厭,讓妳忍不住馬上推薦給朋友。
作為“黑撒”樂隊隊歌的《秦始皇的口音》裏,就幽默地考起了“陜西方言八級試題”;《陜西美食》贊美了數十個誘人的飲食文化小吃,讓人聽著浮想聯翩;《都市碎戲》裏直白地吼出“我愛這三秦大地,養育我,給我無窮樂趣”;《起的比雞還早》自我解嘲式展現著都市人的生活壓力,真實而犀利;《貧嘴高中生的幸福生活》也頗具現實主義色彩,貌似調侃,實則直刺應試教育的弊端;而《妄想狂的愛情歌曲》是壹首純粹的情歌,“想要拉著妳的手和我壹起逛逛小寨”,柔情似水,憂郁傷感,有人聽了,問,這是“生冷蹭倔”的陜西人唱出來的嗎?
網友流星雨說,語言魅力的展示,其實不受方言的約束,當配合以正確的音樂,陜西話也是優美無比的。這壹點,“黑撒”給我們證明了。
壹種文化形式
曹石、王大治說,秦始皇時,陜西話就是官方語言,想想那是壹種何等威風的感覺。陜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方言學家孫立新說,從漢代到唐代的這段歷史時期,陜西方言壹直是官話基礎方言。由於陜西在周秦漢唐歷史上的獨特地位,奠定了陜西(關中)方言的歷史地位,其輻射極其廣泛,新疆、甘肅、山西晉南等地的方言都受其很大影響,近年學界十分重視陜西方言的研究。
用帶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色彩的方言歌唱、傳播文化,孫立新認為,這作為壹種文化形式,是值得肯定的。國家推廣普通話,並不是消滅方言。研究方言、使用方言,代表著文化的多樣性。西安文史館館員、戲劇及秦腔研究專家閻敏學老先生表示,雖然還沒聽過“黑撒”樂隊的方言演唱,但這種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黑撒”在網絡上受到追捧,就是明證。
陜西方言不僅在現實生活中鮮活存在,近些年來,也被廣泛運用在話劇、電視劇、小品藝術中。電視劇《西安虎家》熱播,而《武林外傳》中“額滴神呀”更是風靡全國,陜西也走出了諸多以方言見長的知名藝人。曹石、王大治此次又把搖滾與陜西方言結合在壹起,真是好玩有趣又有意義。他們並不滿足,又在創作陜西文化特色濃郁的方言歌曲。 中國娛浪網 記者 井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