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中國市場後,鈴木在歐洲混得如何?
作者:艾斯帝夫
以微型車(包含K-Car)和小型車為主業的鈴木汽車,在2018年與中國的兩個合作夥伴徹底“分手”。這也意味著鈴木汽車徹底結束了在中國現地制造汽車的業務。
隨之停止運轉的還有鈴木進口車業務,這也導致後來平行進口的全新吉姆尼價格被炒到了30萬元的天價。
從中國市場的失意說起
把時間往回撥到2018年6月15日,當天原江西昌河鈴木發布公告稱,經股東雙方友好協商,日方股東把持有的昌河鈴木股份全數轉讓給了昌河汽車,並且後者早在2018年5月30日就完成了股權和公司名稱的工商登記變更手續。
壹紙通告預示著“昌河鈴木”落下帷幕。北汽集團下架了昌河鈴木以及所有SUZUKI商標車型。
另壹邊,鈴木在重慶的合作夥伴長安汽車,隨後在2018年9月4日也發布公告,表示長安汽車與鈴木汽車正式達成協議,該協議核心內容即:長安汽車以1元人民幣現金收購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分別持有的長安鈴木之40%和10%股權。
實際上此次收購完成後,長安汽車便成為了長安鈴木100%控股股東。這意味著,“長安鈴木”從合資變為了“獨資”,結束了長達25年的歷史。後續“長安鈴木”若再投產SUZUKI商標車輛,基本屬於技術授權的代工模式。
長安鈴木目前僅剩三款在售車型
車型產品不對中國消費者胃口,是導致鈴木汽車銷量不佳,並退出中國市場的幾大原因之壹。
成立於1993年的長安鈴木以微型車奧托(Alto)打開了中國市場的銷路。但實際上鈴木在中國的開山之作,是技術授權給長安汽車生產的ST90微型卡車。重慶產“ST90”在1984年上市,當時貼CHANGAN標識。
後來長安鈴木陸續引進了羚羊(Cultus)、雨燕(Swift)、SX4等車型豐富了產品矩陣。隨後,在2011年進入銷量巔峰——全年賣掉了22萬輛新車,但接下來的幾年便進入了逐年下滑的通道。
鈴木“全球車”S-Cross,國內稱驍途
因為鈴木的車型偏小,裝備水平不高,發動機排量也偏小……不符合中國本土消費習慣,再加上自主品牌崛起等因素制約,到2017年,算上長安鈴木和昌河鈴木兩家合資公司的銷量,鈴木在中國全年賣掉了11.5萬輛新車。2018年這壹數字變為5.7萬輛,到2019年只剩下2.6萬輛。
四大市場格局的形成
比較有意思的是,壹方面是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但另壹方面卻是鈴木汽車在全球其他市場的銷量增長。
在2018年的時候,鈴木全年以321.32萬臺的銷量排全球車企Top10榜單第十位,同比增長1.2%。而當年離開中國市場後,鈴木汽車也確立了以日本本土、印度、歐洲以及東南亞為主的四大市場格局。
印度馬魯蒂鈴木主銷車型列表
從2018年的銷量數據來看,鈴木2018年在日本賣掉了71.5萬輛新車,其中58.7萬輛為K-Car;在印度市場,則用豐富的產品組合和低廉的價格創造了173萬輛的好成績,市場份額達到51.2%;而在歐洲還有24.6萬輛的銷量,在2019年銷量有望突破25萬輛。剩余的52萬輛銷量則是在東南亞以及其他區域市場完成的。
因此,從全球的市場格局來看,即便沒有中國市場,鈴木似乎活得也比較“滋潤”。而在退出中國市場以前,鈴木早在2012年還退出了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美國。其原因與中國市場比較相似。
鈴木在日本本土主銷的K-Car車型
鈴木歐洲主銷車型(意大利官網)事實上對於鈴木汽車而言,也不得不面對壹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即無法融入全球第壹和第二大汽車市場,充其量也只是壹家區域性的汽車公司。在區域市場可能取得的成功,卻無法讓鈴木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全球車企。
更具體的問題在於,鈴木側重的日本本土和印度新興市場,其投放的車型產品各有特點,但又不能相互補充——日本市場的產品,只適合日本市場(大多數而言);而印度市場的產品,也只適合印度市場。這便給鈴木在歐洲的經營帶來了壹些麻煩。
解開歐洲市場的困局
在歐洲市場上,鈴木汽車目前主力銷售的車型包括Celerio、Ignis(英格尼斯)、Swift(雨燕)、Baleno、S-Cross(驍途)、Vitara(維特拉)和Jimny(吉姆尼)。這七款車型的級別基本都集中在緊湊型(Compact?Car)以下,比較符合歐洲狹窄的街道使用。除此之外,這些車型的價格也集中在1-2.5萬歐之間,符合歐洲年輕人的購車需求——價格門檻低,養護投資少。
但歐洲日趨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卻成為了鈴木新車銷售的絆腳石。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壹代吉姆尼。
全新第四代吉姆尼
上市壹年的第四代吉姆尼在歐洲引起了很高的關註度,吉姆尼是小型SUV領域難得的專業級Off?Road。這款車裝備壹臺K15B自然進氣汽油機,直列四缸、1.5升排量,采用前置四驅底盤布置。裝備4速自動或5速手動變速箱,根據變速箱不同,其二氧化碳排量在154-170g/km之間。
由於歐盟規定在2021年之前,所有汽車制造商的平均二氧化碳排量必須符合95g/km的標準,否則將承受巨額罰款。為此鈴木別無選擇,歐洲公司計劃暫時將吉姆尼從銷售目錄中拿掉。這壹點,從英國和法國市場的反饋中得到了證實。
鈴木英國部門表示,2020年吉姆尼在英國市場將采取限量銷售的方式。同時,英國部門也會竭盡全力保障交付新車給已經下訂單的消費者。
48V輕度Hybrid系統
法國方面的態度基本如出壹轍,法國部門表示,吉姆尼超標的二氧化碳,可能使得單車註冊時面臨高達2,153歐元的“生態罰款”,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個很大的障礙。而到2021年來臨前,法國市場會停止吉姆尼車型銷售。
從銷售來看,吉姆尼的銷量並不算高,2018年在歐洲賣掉了1.04萬輛;而2019年隨著第四代全新車入市,有望會達到1.6萬輛(2019年前11個月歐洲銷量總和為1.54萬輛,平均每月1400輛左右)。
因此,舍掉占歐洲總銷量6%份額的車型,對於鈴木來說或許是可以接受的事實。而吉姆尼要進行怎樣的技術改造,目前不得而知(意大利官網顯示Coming?in?2021)。
維特拉
實際上,針對歐盟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鈴木也正在緩慢地更新產品序列,為其使用混合動力技術。
為了在2020年繼續保持2019年良好的銷售勢頭,鈴木在2019年底開始為多款歐洲銷售車型部署輕度混合動力系統。這些車型包括Ignis、Swift、S-Cross和Vitara,吉姆尼並不在列。
在Ignis、Swift和Baleno上,使用的是12V電壓SHVS(Smart?Hybrid?Vehicle?by?Suzuki)混合動力模塊,包括1.0升111hp輸出的Boosterjet渦輪增壓發動機和1.2升90hp輸出的Dualjet自然進氣發動機。
Swift?Sport運動版
而在Vitara、S-Ccross和Swift?Sport上,使用的則是48V電壓的Hybrid混動系統。48V系統和1.4升Boosterjet渦輪增壓發動機搭檔,其中48V啟動/發電壹體機的最大功率為10kW(13.5hp),最大扭矩50Nm,電池容量為8Ah。它並非Hybrid“強混”那樣可以單出帶動汽車行駛,48V更多是作為輔助動力存在,在壹定程度減輕發動機負擔——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油耗。
對此,鈴木也提供了壹組數據。裝上48V系統後的上述三款車,根據WLTP“世界測試法則”的方式,二氧化碳排放能降低20%,而油耗也能降低15%。整個48V系統為整車增重不超過15kg,其鋰電池的安裝位於前排座椅下。
豐田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不過對於鈴木來說,不論是SHVS還是48V混合系統,都不是在歐洲市場的最佳解決方案,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電氣化策略——包括EV純電動、PHEV插電混合動力甚至***享出行計劃,鈴木要想保住目前歐洲市場的25萬輛規模,恐非易事。
因此,在2019年底就有消息表明,在2020年鈴木汽車將正式與豐田汽車展開技術合作,首批歐洲合作產物——兩款貼牌新車,將在2020年秋季發布。根據猜測,這兩款OEM新車將使用豐田的PHEV插混技術,壹款為卡羅拉(Corolla)掀背款,另壹款為全新RAV4。換句話說,我們將在歐洲看到掛S標誌的卡羅拉和RAV4,鈴木借此重回緊湊型市場。
鈴木與豐田展開合作並非倉促上馬,而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磨合。
早在2017年兩家公司就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後來在2019年3月又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協議規定兩家公司將圍繞環保、安全及信息技術、采購和新能源車領域展開。實際上合作協議表明,豐田的THS混動技術將分享給鈴木使用;作為回報,鈴木有可能會將Baleno授權給豐田貼牌。
豐田版Baleno
此外,鈴木在波蘭的發動機工廠生產的1.0、1.4升Boosterjet渦輪增壓發動機也有可能分享給豐田使用。因為鈴木的1.0升Boosterjet與豐田的1.2T性能相似,而豐田在歐洲還沒有140hp輸出的機器,因此鈴木的1.4升Boosterjet將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回到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壹個鈴木的問題——鈴木汽車目前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全球車企,大概是意識到未來的產品、技術策略充滿了不可控的因素,尤其是與主流市場的競爭存在差距——在日本做K-Car和在印度做廉價車是優勢項目,但除此之外,高技術、高利潤車型並未涉足。
豐田章男和鈴木修
於是我們看到,鈴木與豐田的“友誼”再次深化——2019年8月28日,鈴木宣布與豐田以交叉持股的模式結成資本聯盟,加快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研發。這也證明了,未來的汽車市場格局都是“強強聯合”,譬如此前的雷諾-日產,最近的PSA與FCA。
為此,豐田汽車斥資960億日元(約合9.1億美元)收購鈴木汽車4.94%之股份,而鈴木則投資480億日元(約合4.55億美元),收購豐田0.2%股權。盡管持股並不對等,但鈴木花巨資牽手汽車巨頭,其目的也非常明確,加速技術更叠,減小相關投資,事半功倍。
鈴木與豐田達成的合作範圍
離開了美國和中國市場,鈴木仍然可以創造300多萬臺的銷量,從側面說明鈴木的規模效應仍然奏效。而其中,區區20多萬臺銷量的歐洲市場卻為鈴木如此看中,其中的邏輯也異常清晰。
簡單分析不難發現,鈴木對待歐洲市場相比中國市場更認真,其產品與時俱進更加有誠意。因此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20多萬臺助力,鈴木沖進300萬Club也並非易事。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