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米格21在世界戰機史上地位如何?
米格-21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制的輕型超音速殲擊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 部隊,米格-21是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飛機。擁有大量改進型號,主要型別有:米格-21F,白天型截擊機,安裝壹臺R11F-300發動機;米格-21PF,全天候型,安裝壹臺R11F2-300發動機,去掉機炮,裝RP-21雷達,2~4枚空對空導彈;米格-21PFS,PF的改進型;米格-21FL,PF的出口型;米格-21PFM,PFS的改進型;米格-21PFMA, PFM改進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裝的偵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開始交付使用,生產數量較多;米格-21SMT,MF的改進型;米格-21BIS,較新的多用途型,安裝壹臺R25發動機,改進機體結構和電子設備,增加塔康導航系統,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公裏;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換裝了擁有更大直徑天線的新型雷達,並可攜帶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擁有壹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中國於60年代開始仿制米格-21,國內編號殲七。殲七發展歷程異常艱難,因中蘇關系惡化,在殲七發展的關鍵時刻撤走了全部專家,而且圖紙和生產設備在在由蘇聯向國內運輸途中運輸途中因大雨損壞嚴重,資料殘缺不全,生產設備也嚴重損壞。中國的設計師們根據蘇聯專家留下來少得可憐的資料,從零開始,壹步壹個腳印,於1966年1月17日由試飛員葛文墉駕駛,將第壹架殲七送上了天空。整個試飛過程中,前後***完成了29個起落,飛行速度達到了M2.02。最初生產的殲七,安裝壹臺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是在蘇聯R-11F-300發動機的基礎上,經多方面改進制成的。1967年蘇聯授予中國生產許可證後,開始了殲七漫長的生產周期,起初殲七的生產並不順利,直到80年代初期殲七的生產才逐漸完善。盡管如此,殲七在中國的發展卻是大放異彩,改進型號十分豐富,尤其是最新的殲七MF,達到了米格-21所有改型的頂峰。殲七曾向多個國家出口,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