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標誌是什麽?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可能會註意到這樣壹件事。
在很多清宮劇當中,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和其他朝代皇帝戴的帽子,是不太壹樣的。而且,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前面有塊小金牌。
那麽,這塊小金牌,到底有什麽用處呢?是有特殊的意義,還是只是為了美觀呢?
古代帝王,因為身份尊貴,穿衣服飾必須彰顯帝王威嚴。清朝自入關以來,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我們都知道滿清起源於東北,因為地勢地理原因,氣溫較低且四季分明,滿人對帽子情有獨鐘,歷代皇帝的朝服都離不開帽子。
滿族人民個個都是帽子控,他們會根據溫度的不同選擇戴涼帽或是暖帽。壹般情況下,三月末到九月初選擇戴涼帽,九月以後天氣逐漸轉涼,就要戴暖帽了。涼帽顧名思義,輕薄涼爽;暖帽自然厚實有毛,保暖為主。
皇帝是天之驕子,九五至尊,千金玉體,每套衣服更是少不了帽子來搭配。因為其身份特殊,根據不同場合,帽子分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等,這其中有涼帽和暖帽之分。在這諸多帽子中,並不是所有帽子都有小金牌,只有夏天的朝服冠上才有,也就是說朝服的涼帽有,暖帽都沒有。皇帝的這種涼帽稱之為夏吉冠,迄今為止,最為著名且流傳至今的便是乾隆帝的。
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電視劇裏,只要是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基本上前面都有小金牌,這其實是壹個錯誤。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編劇懶得去考證了。實際上,這種帶小金牌的帽子,清朝皇帝其實只有夏天的時候,才會去戴。而且,壹定是在最盛大的場合當中,皇帝才會戴這種帽子,穿這種朝服。
所謂朝服,可以理解成是皇帝的正裝。如果清宮劇裏出現皇帝穿這種衣服在後宮行走,基本都是錯誤。這就等於今天我們穿正裝去度假,要多傻有多傻。
和很多人印象當中不太壹樣,古代皇帝其實並不是只有龍袍那壹身衣服。平時日常生活當中,皇帝穿的其實也是相對隨意的。比如清朝初年的皇帝,在宮裏壹般都穿那種藍色的便裝,而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皇袍。
皇帝夏朝冠前面的裝飾物叫金佛,金佛牌起源於舍林,舍林的本意是掩額,是釘在頭盔上的鐵牌,在行軍打仗中有保護額頭的作用,掩額早在清太祖時,就已經演變成了冠冕的標誌。隨著時間推移發展成了前面金佛頭和後面金花。金佛頭和金花不只是皇帝獨有的,只要是皇族基本都有。而為了區分身份金佛頭和金花上的珠子是不同的,皇帝夏朝冠上金佛鑲嵌東珠15顆,這在《大清會典圖》裏曾有記載。
早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舍林和金花的裝飾是不分涼帽和暖帽的。在滿清入主中原後,舍林和金花就只能釘在涼帽上了。為什麽會這樣改變,為什麽後來皇帝只有夏天才戴小金牌,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後世也只是在各位皇帝的畫像中推測,並確定了只有涼帽上有這些裝飾。
從清朝皇帝帽子上的這個小金牌,我們也不難看出,清朝確實是更重視佛教的。後世推測,金牌上的那個佛像,應該是釋迦摩尼,其作用應該也是出於祈福。連皇帝都要在頭上放壹個佛像,可見清朝對佛教是多麽的熱愛了。
中國地大物博,56個民族組成壹個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特色。滿族作為大清王朝的統領民族,有很多風俗習慣是和漢人不同的,但是可以看出他們在入住中原後已經開始入鄉隨俗,很多風俗習慣已經在潛移默化的和中原人士很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