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收集壹下民間道士或陰陽士和尚,捉鬼辟邪的故事!在線等妳哦

收集壹下民間道士或陰陽士和尚,捉鬼辟邪的故事!在線等妳哦

1、龍潭燕的傳說

龍潭,它位於龍潭山古城西北隅最低處。潭水清碧如鏡,潭外樹木蔥蘢,水位從不下降,即遇旱年也不幹涸。“龍潭印月”被列為吉林八景之壹。龍潭名稱來自傳說和神話。

歷史資料中記載著這樣壹個神話:很早很早以前,龍潭山附近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漁獵耕織各得其所。忽有壹日,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從天上貶下壹條青龍,來到這山中水池。從此水池被稱為龍潭。可是這條青龍,來到凡間,繼續作孽,經常發大水,淹沒莊稼和房屋,老百姓被逼四處逃命。有壹個叫林小妹的女孩,被水沖走,她父親林翁遊到女兒身邊正待要救,又發現壹只燕子落水,林翁舍女救燕,燕子得救了,女兒卻被孽龍掠走。林翁夫婦失去親生女兒,甚是悲痛。這時,得救的燕子忽然開口說話,她認林翁夫婦為父母,安慰二老壹番,就決意飛往南海仙山學藝,待功成後回來為百姓報仇雪恨。因此燕長在龍潭山,人們便親切地叫她為龍潭燕。龍潭燕走後三年,林翁率眾鄉親持斬龍劍和千環鐵鏈,去鎖孽龍,但未成功。這時,恰好龍潭燕功成歸來,率領眾燕,銜石填潭。孽龍則派白花蛇把林翁掠進龍潭,妄圖引誘龍潭燕來救,好壹網打盡。龍潭燕見救命恩人遇難,悲痛欲絕。幸得人參老人的幫助,龍潭燕率眾燕斬妖闖潭,終於鎖住了孽龍,救出了林翁,使龍潭山百姓重見天日。六十年代初,吉林市京劇團曾根據這個神話創編神話劇目《龍潭燕》,由著名京劇演員小白玉艷主演,到各地演出。於是,這壹神話就傳播得更廣了。

這些動人的傳說和神話雖然不是事實,但它反映了古代江城人民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

2、五虎島的傳說

在那萬頃碧波的松花湖面,鑲嵌著壹座翡翠般的小島,人稱“五虎島”。關於這個島名的由來。當地流傳著壹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長白山天池有壹水怪,霸占了松花江中美麗、善良的松花公主,生下白鰱公主。物換星移,轉眼白鰱公主已十六歲了,長得婷婷玉立,楚楚動人。她厭倦宮中單調乏味的生活,得到母親同意出宮遊玩。正當她盡情嬉耍時,突然撞入網中,被漁民打出水面。捕魚的人是壹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見捕到這麽壹條白鰱魚,真是高興極了,便收網搖櫓,興沖沖地朝回家的方向劃去。正當船要靠岸的時候,白鰱魚突然說話了:“放了我吧,放了我吧!”小夥子見它滿眼流淚,用乞求的眼光看著自己,小夥子頓起憐憫之心,便抱起大魚放入江中。這條大魚入水後,不時地浮出水面,好象在向他點頭致謝。

打魚的小夥子名叫大牛,家住江邊壹個叫旺起的小山村,他以打魚為生。壹天傍晚,他想打最後壹網,然後劃船回家,誰知起網壹看,又是那條大白鰱魚。正想放回水中,大白鰱魚忽然變成壹位面含羞色的美麗少女,含笑道:“您壹次放生的那條魚就是我,您的心真好。”並表白對小夥子的愛情。這時水怪派的魚兵蝦將追來,眼看相距只有壹箭之遙,這時後邊跟來的松花公主便急忙從頭上摘下壹支五股金簪,用力投去,立刻化成壹座大山,擋住了追兵的去路,白鰱公主與大牛才得以逃脫。此後,大牛和白鰱公主結拜夫妻。那五股金簪變成的大山,從此得名五股山。後人又看這五股山猶如五虎相臥,復稱五虎山。自從豐滿修水壩之後,水位上漲,五虎山才又變成了今日松花湖中的五虎島了。如今的五虎島,每至夏日,草木蔥蘢蒼翠,亭臺錯落有致小橋曲徑幽深,成了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乘著舒適豪華的遊船,來島上度假遊玩。

3、仙人洞的傳說

在磐石縣城西北八裏,有壹座山,名叫仙人洞。

關於仙人洞,在磐石壹帶,流傳著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從山東來了壹個名叫王二的小夥子,他手拿壹把藥鋤,腰裏斜挎壹把寶劍,來到仙人洞的南山坡。在壹片原始大森林中。開辟出壹片空地,搭了壹個小窩棚住了下來。他每天打麅子,打野雞,下河撈鯽魚,又上山挖人參,采五味子,采防風,憑著祖傳的手藝,給老百姓看病。時間長了,十裏八屯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夏天的壹個傍晚,王二背著壹筐藥材回來,沒等到家門口就聞到壹股飯菜的香味。他推開柴門進屋,揭開大木鍋蓋壹看,裏邊放著燉好的山雞,還有四個雪白的饅頭,冒著熱氣。

王二十分納悶,想搞個水落石出。第二天吃過早飯後,他把門掩好,躲到門前大孤樹的洞裏,眼睛緊緊地盯著房門,可直到天黑,也沒見半個人影。回到屋裏,想要自己做飯,掀開鍋壹看,仍有山珍海味。

王二不甘心,第三天晚飯前,又鉆進樹洞裏觀望。等到太陽落山,煙筒冒煙了。他悄悄地跑到窗前,把窗紙舔了壹個小孔,往裏壹看,不由的“啊”了壹聲。原來屋裏做飯的是壹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王二急忙推開門。姑娘見有人來,用衣袖遮掩著美麗的面龐,上前躬身施禮,嬌滴滴地說:“哥哥,妳不要驚疑,前年秋天我得了重病,多虧哥哥搭救,我是來向妳報恩的。”

王二連連搖頭,實在想不起這件事來。姑娘嫣然壹笑說:

“妳真是貴人多忘事,我家就在這座山的東北角,我們處鄰居已經多年了。”姑娘說完,便匆匆地告辭了。

第二天天剛放亮,王二就來到山坡上,溝溝岔岔找個遍,沒見到有什麽房舍。王二掃興而歸。來到家門口,那個姑娘正給他做飯呢。王二喜滋滋地望著姑娘,和她嘮起了家常,這才知道她姓胡,小名妹兒……

做完飯,妹兒收拾壹下就要回去,王二戀戀不舍,送了壹程又壹程。到了山坡上,妹兒讓他停步,王二望著她走出好遠,他留了個心眼,偷偷地躲到樹後看著她的去向。但見她在壹塊大黑石頭的前面消失了。王二快步來到這裏,發現有壹個洞,他便將寶劍壹順,小心地爬了進去。爬不多遠,前面很寬敞,就立起身往前走。走了十來步,只見洞內油燈閃閃眼前是壹個方方整整的小廳。廳中央擺有石桌、石凳。順著小廳下十幾個石階便是壹個漂亮的大廳。廳頂正中吊著壹塊特別大的鐘乳石,象蓮花燈壹樣。洞下邊有條河,大廳西側放著壹個很大的長條石床,床上躺著壹條雪白雪白的狐貍。看著那狐貍,王二壹眼就認出是前年秋天被他救活的那只。白狐貍見王二進來,“啊”的壹聲,跑下石床,搖身壹變,竟是小妹兒。

面對眼前的情景,王二驚呆了。可妹兒卻走上前來,不慌不忙地說:“我的身世妳知道了,我在這兒修行多年,前年秋天我得了重病,多虧妳搭救,我才有今天!妳為人忠厚善良,我雖為仙人,可也同凡人壹樣,如哥哥不嫌棄,我願意做妳的妻子,來報答妳的恩情。”

王二聽後,自然是心滿意足,兩人選了黃道吉日,終於結成了夫妻。

婚後,兩人恩恩愛愛,***同采藥治病。有了妹兒的幫助,不管什麽病都是手到病除。轉眼間來到了冬天,王二和妹兒把洞裏整修壹番,上廳為行醫廳,下廳為寢室,不知不覺幾十年過去了,夫妻倆仍是那麽年輕,步履如飛。

清朝光緒年間,在洞前建壹座“狐仙堂”和壹座藥王廟,在山下建起娘娘廟。從此,每年的四月十八香火會,赴這裏焚香祈禱者絡繹不絕……

4、磨盤山的傳說

磐石縣城,原名“磨盤山”,以城北4公裏處的磨盤山而名。1902年設縣時方改為現名。

磨盤山,山形並不象磨盤。因山腰有壹形如石磨的巨石而得名。這磨形巨石的來歷,有許多神奇的傳說。

從前,這山下是奉天(沈陽)通往船廠(吉林)的大道。有夫妻二人在山下道旁開了壹個小客店。來往行人、客商、車輛、馱隊都在這裏餵馬、打尖或住宿。小店生意興隆。店東夫妻生個男孩,起名叫興旺。

興旺出生時,嘴裏叼著壹把鑰匙。鑰匙不能離興旺身。壹離開,他就不停地哭。媽媽只好用紅線繩把鑰匙拴上,掛在閃旺的脖子上。

興旺三歲時,這壹帶來了壹夥強盜,經常搶劫來往行人,使這條道上斷了客商,興旺家的生意也就冷落了。夫妻二人只好帶著閃旺上山打柴謀生。

興旺長到六歲時,常常壹個人到山上去玩耍。壹天,他聽到山裏面傳來馬駒叫聲和磨聲。就順著聲音找去。走到近處,既不見磨房,也不見馬駒。他仔細聽了壹會兒,忽然發現聲音是從壹個石縫裏傳出來的。他從石縫往裏看,見裏面是個寬敞的屋子,有個金馬駒在拉磨。磨的是金豆子。興旺用鑰匙打開鎖,有位老人把金豆子送給了興旺。壹夥強盜知道了此事,便去搶金豆子,去拉金馬駒。這時金馬駒壹聲嘶叫,拉著磨盤沖上了天空。磨盤從空中落下來,把山梁砸下壹個缺口,把強盜砸死裏面。從此,那磨盤便長久留在缺口處,成了現在的樣子。 6、六萬年前人類狩獵遺址

1991年5月,吉林考古工作者在蛟河市拉法新鄉磚廠首次發現了六萬年前人類狩獵遺址。這壹考古後得出的史實結論,不僅填補了吉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考古空白,而且為中國東北乃至東北亞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鄉磚廠位於蛟河盆地北緣拉法河二級階地上。周圍是長白山山脈的崇山峻嶺,盆地內水系發育,由北向南匯入拉法河,最後註入松花江。蛟河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地勢呈不規則長方形,高出附近地面約10米,長約60米,寬約30米,總面積1800平方米。在這裏發現了猛瑪象臼齒化石和大量的猛獁骨骸化石、野牛掌骨和趾骨化石,還有石核、石片等砸擊工具。我們清晰的看到所謂的手斧,是將天然河卵石采用錘擊法加工而成的壹面有刃的石器和古動物化石,可知早在幾萬年前,這裏是今天拉法河的河床,河床南側是開闊的盆地,生長著茂盛的灌木和草叢,成群的松花江猛獁象和野牛等食草動物,到這裏覓食飲水。於是這裏便成了古人類狩獵的理想場所。根據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分期,即距今5至7萬年之間,蛟河文化遺址的發現,將吉林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由原來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和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推進到6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

為了尋找人類居住的遺址,在1993年盛夏,吉林省考古工作的同誌,在當地旅遊管理處的支持下風餐露宿,不辭辛苦,在拉法大砬子壹帶連續探查了28個洞穴,並做了小規模試掘,但是仍然沒有發現古人類遺留下的任何文化遺存。考古隊並不氣餒,準備全部考查遍拉法砬子的72個洞穴,尋找古人類的遺跡。他們根據當地農民提供的線索,向對面第二座山峰下面的洞穴進發,這個洞穴被稱為小砬子仙人洞。這裏坡度較大,人跡罕至,難於攀登,但考古隊員冒著小雨,匍匐進入昏暗的小砬子仙人洞內。在這裏,當考古人員挖掘到第二、三層堆積有用火的遺跡時,非常驚喜地發現、出土了兩件舊石器。其中手斧以角頁巖石為原料,采用錘擊法制造,這可以證明在舊石器時代,此洞曾有人類居住過。據專家推測,六萬年前狩獵的人有可能在這與新鄉磚廠遺址相距不到1200米的洞內。

人類從遠古走來。經北京大學考古系實驗室采用鈾系法年代測定,這個古遺跡年代為6萬年前(6.2+0.6萬年)。《吉林市誌·文物誌》記載“這種舊石器的文化遺存在吉林省尚屬首次發現,填補了吉林市和吉林省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空白,也為進壹步研究東北亞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提供了壹批寶貴的資料。”人們期待著將來的考察,不僅會有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的發現,而且會有此期人骨化石的出土,從而為研究吉林地區早期智人及其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7、吉林地區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

——壽山仙人洞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遺留下許多的文化遺產。吉林地區目前發現的樺甸市榆木橋子鎮附近的壽山仙人洞,就是目前吉林地區最早的人類居住地址。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2萬年。樺甸壽山仙人洞的發現,填補了我省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的空白。

據新編《吉林市誌·文物誌》記載:“1990年,吉林大學考古系師生通過初步挖掘,出土了2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和鳥類化石十余種,打制石器47件,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其中石制品包括錘擊石片和石核、殘石片、半邊石、石錘、刮削器。”天然洞穴作為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最早的棲身之所,在我國廣東、湖北等地均有發現,巖洞多處在石巖溶洞發育地區,樺甸壽山仙人洞也是如此。1987年,吉林市地方誌辦公室和吉林市文化局文物處、吉林市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前往壽山實地踏查,看到壽山“主峰海拔高度為510米,與河谷相對高度在200米左右。”仙人洞“位於主峰下50米,洞口為東西向,最寬處3米多,高2.80米,洞深平緩向內,深不可測,洞口到洞內12米,采光良好,前8米寬敞明亮,幹燥宜人,洞壁嚴密光滑,平坦明亮,適應人類活動

1993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吉林大學考古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森水的指導下,聯合考察隊又壹次對壽山仙人洞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鑒定。古人類在這裏居住的年代為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洞內發現洞穴堆積文化厚度達2.6米,此次挖掘,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700余件,其中有熊、狼、馬、羊、斑鬣狗、西伯利亞鼬、棕背鼠、鴨、雉等20余種動物的骨骼和牙齒。出土、打制的石器制品200余件,其中還有打制磨制的骨器10件。可見古人類在此洞居住的時間相當久遠。

這是目前在吉林省首次發現的比較典型、堆積完好的壹處舊石器時代人類棲憩和活動的洞穴遺址,它的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離水源 地的距離在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是極為罕見的。仙人洞為吉林人民了解家鄉古人類的居住環境提供了活的考古資料,也為我國東北、東北亞的舊石器時代歷史研究和地方誌的編纂,為地質學、古人類學、古生物學、古氣候、生態環境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資料。

1992年,吉林市人民政府將壽山仙人洞遺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省政府又將此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吉林清代的木幫

在松花江豐滿大壩沒有建成之前,夏天江面上有壹種奇特的景象,那就是放排。人們習慣於將放排人稱為“木幫”。

吉林以出產木材而聞名。從前,木材運輸全靠江河水道,松花江就成了壹種以流放木材而得名的“木幫”文化,而長白山不但盛產各種優質樹木,還養育了關東木幫。松花江記述著“木幫行”生活,如“山場子活”伐木,“水場子活”放排。稱他們為“關東木幫”。

木幫的組織和分工是這樣的。山場子上,壹個場子有壹個大櫃,壹個二櫃下面分場子把頭、爬犁頭,櫓子頭。對場子上的排尖叫頭棹,下分二棹,邊棹(也叫尾棹)。大櫃是山場子、水場子主要人物,往往出資組織木幫,此人有錢有勢,先要發給木把頭們壹些酒錢、店錢。

木幫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他們和放山、狩獵的人壹樣,走進深山老林,去野外勞作,向大自然索取,所以也稱為“放山”。“放山”人敬奉的山神爺叫孫良,傳說是山東萊陽人,千辛萬苦來到長白山而得道成神。木幫的生活非常艱苦,在木幫中留有許多歌謠,聽起來苦楚動人。壹首《木把這行不是行》的民謠,內容說:世上壹行又壹行,木把這行不是行。三教九流有名次,咱木把頭排不上。少小離家闖關東,長白山裏當木幫。十冬臘月踔山上,鼻子凍得象大醬,叫聲爹叫聲娘,回去看妳沒指望。

木幫們大多是山東和關內壹帶闖關東的,往往是獨身壹人。在深山裏累死累活求生存。松花江樺甸境內修白山水庫的地方,過去叫“老惡河”,是放排人最怕的激流險灘,松花江放排的古排道兩旁,壹座座荒涼的木把墳,向後人展示了往昔放排的繁榮和木把自身淒涼的下場。這裏有壹首歌謠叫《闖關東》,內容是:出了山海關,兩眼淚連連。今日離了家,何日才得還。這些都真實地記錄了當年闖關東人離開家鄉,闖入東北來謀生的心境和悲慘結局。

吉林市過去稱船廠,是造船的地方,所用的木材都是從長白山砍伐靠松花江運輸到這裏的。木幫在這裏放排,成為九死壹生的營生,多少勇猛的漢子壹去不歸,使松花江很多江段稱作“哨口”。

松花江河燈從前是用糠皮子作的,放在江裏,壹亮壹亮地走。每年正月十五月,吉林人放河燈,為紀念和超度祭典那些已故的放排人,據說淹死的人如果看到河燈就能轉世“托生”。

吉林木幫的突出特點是創業。現在吉林市橋頭廣場的船夫搖櫓成為吉林放排人“激流勇進”的城市精神和城標。長白山、松花江養育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吉林木幫的開創精神和性格是中華民族優秀精神的復合體,吉林城的發展進展中,木幫放山、放排的功勞。這是“關東”的文化,溶匯了濃郁的當地滿漢民族團結、奮鬥的生活氣息。在《木幫的信仰》、《木把歌謠》、《木幫與吉林》、《木幫與把頭》、《木幫的人口構成》、《木幫的故事》等壹些史書典籍中,生動記載著木幫文化的史實變化,表現了江城木幫象長白山古松壹樣挺拔傲雪的抗爭精神,還有象松花江壹樣開拓進取的性格。

/f?kz=7064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