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巧仙的工作經歷
從賣蛋女到保健品大王
浙江的民營企業家大多出身貧寒,白手起家後歷經千辛萬苦,才闖出了壹番局面。比如樓忠福、徐文榮、李書福等人。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義烏城西鎮蔣母塘村人,父母均為農民。1980年她15歲那年,俞巧仙初中畢業,迫於家境貧困,她不得不過早地步入社會。
打過短工,摘過茶葉,俞巧仙最終選擇了賣蛋。壹開始,她挨家挨戶收鴨蛋,加工成皮蛋後,挑到十幾裏路外的城裏賣。後來,她學會了到農村的代銷店和城裏的副食品商店推銷,讓店家代銷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後,俞巧仙成了遠近聞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義烏第壹代小商品市場問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場擺起了攤位。她對此記憶猶新,“剛進副食品市場時,攤位擺在水泥臺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著壹車的皮蛋上路,晚上總是要最後壹個收攤。那個苦,就不用說了……”
接著,俞巧仙走上了壹條捷徑———品牌代理。她成為義烏小商品市場內做品牌代理的開山鼻祖。壹路從金日、萬基的地區代理,做到國內外800多個品牌的總代理。
大老板蹬三輪車送貨
過去20多年的商界闖蕩,俞巧仙認為有四次轉折。
1990年是第壹次轉折。那壹年,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已擺了3年攤的俞巧仙跟著壹幫溫州人到了廣州。
“壹到廣州,我看傻了眼,副食品居然可以這樣賣。”俞巧仙說,“就拿花生、青豆來說吧,我在義烏是壹麻袋壹麻袋地賣,廣州卻是壹小包壹小包地賣,包裝相當精致,價格也貴得驚人,壹袋18克的開心果居然賣到1.6元!而像泡泡糖、跳跳糖等新玩意,我更是聞所未聞。”
她把所有帶來的錢換成了這些新玩意,結果壹到義烏便被壹搶而空。
此後,俞巧仙頻繁穿梭於義烏和廣州之間,生意也像滾雪球壹樣越滾越大。
到1994年,俞巧仙已經是義烏小商品市場內數壹數二的大老板了,據說當時義烏汽車站1000平方米的候車室幾乎成了她的貨倉。
第二次轉折發生在1995年,她走上了品牌產品的代理之路。在七八年前的義烏,搞經銷代理的人還是鳳毛麟角。
1995年3月,俞巧仙只身趕往成都,參加年度全國糖煙酒交易會,成功地將“金日”“萬基”兩個品牌的總代理權攬入懷中,接下來是“生命壹號”“東阿阿膠”……
那壹年,俞巧仙代理產品的年銷售額逾億元,常年為她送貨的三輪車就有十幾輛,她卻還經常蹬著三輪車拉貨送貨。
代理商做得再大,主動權在廠家手中,最終還是要看人家的臉色。隨著廠家直銷、連鎖配送中心等現代營銷方式的出現,代理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於是俞巧仙想到自己辦廠、打造品牌,這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三次轉折。
1997年1月,俞巧仙創辦的第壹家公司———今之康保健品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短短幾年,該公司已經擁有花兒紅阿膠膠囊、蘆薈膠囊、壯骨粉等6個拳頭產品。
回歸種植業
“我的第四次轉折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壹次,因為選擇了種‘仙草’。”俞巧仙笑道。
仙草就是鐵皮石斛(幹品叫鐵皮楓鬥),有“植物大熊貓”之稱,古語稱為“北有人參,南有楓鬥”。過度采摘、瀕臨枯竭的野生鐵皮石斛,1987年被國務院列為我國重點保護的中藥材之壹,市場售價高達每千克3000美元。
早在700年前,俞巧仙的同鄉、金元四大名醫之壹的朱丹溪在他的著作《滋陰學說》裏就提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理論,指出鐵皮石斛是名貴的滋陰良藥。
鐵皮石斛多生長在連鳥獸也難以涉足的深山懸崖陡壁間,其生活習性神秘莫測,對溫度、濕度、光照等小氣候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年植株只分枝壹次,每年生長壹寸左右,壹叢鐵皮石斛壽命6-10年,自身繁殖力極低,分布極其稀少。人工栽培鐵皮石斛,曾經被認為投入巨大、生長周期長、成活率低,三五年不可能有產出,至少得投入三五百萬,還不能保證最終能否有效益。
1997年9月,俞巧仙聘請幾位技術人員,成立了義烏市鐵皮石斛研究所,壹幫人在義烏城西壹個磚瓦廠的廢墟上幹了起來。
壹年多下來,累計投入近500萬元,鐵皮石斛的莖稈只長了幾厘米,她心中沒底:這東西還有希望嗎?鐵皮石斛真像人們說的那麽難種嗎?帶著這個疑問,俞巧仙來到了上海中藥研究所。
聽說俞巧仙是種鐵皮石斛的,研究所的壹位專家隨便問了壹句:“成活率是多少?”“98%。”幾位專家嚇了壹跳,隨即拿著筆記本圍了上來,圍著俞巧仙問這問那,反將她嚇了壹跳。
壹個月後,專家們來到義烏市鐵皮石斛研究所。看到壹棵棵已成活的“小草”時,有位老專家偷偷將壹位高工叫到壹邊,用上海話責問,“妳們搞了6年的大田栽培都沒搞成功,人家壹年多就搞成了,妳們不慚愧嗎?”
事後俞巧仙才知道,上海中藥研究所在盤安建基地,進行鐵皮石斛人工栽培,花了五六年時間,前後投入三四百萬元,成活率卻只有15%左右。
“上海話我聽得懂,聽到這句話時,我心裏的壹塊石頭落地了。400個日夜,終於第壹次聽到有人說我們成功了。”俞巧仙說,“我當時已經作好最壞的打算,壹旦搞砸,我就重新騎著自行車賣蛋去,從頭再來過。”
做人要本分質量最要緊
俞巧仙的蛋最終沒賣成。通過鐵皮石斛工廠化高產栽培這壹技術,2001年起,森宇公司在金華和義烏仿野生大面積種植鐵皮石斛,從而壹舉解決了鐵皮石斛資源緊缺的問題。2003年,森宇鐵皮石斛仿野生大面積栽培珍稀藥材被選送為“國家藥典”標準,2004年,森山鐵皮楓鬥又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
她再三強調,做人要本分,質量最要緊。這從人工栽培鐵皮石斛的復雜工序中就可見壹斑:接種、組培、練苗,經過9到12個月的三道工序後,才能移種到田裏,此後再栽培整整3年。“為確保鐵皮石斛的質量,我們嚴格模仿野生環境,栽培時不施化肥,也不能施農藥,因此栽培鐵皮石斛的有效成分含量與野生的差不多,嚼在嘴裏黏性很大,這也是判斷鐵皮石斛好壞的主要依據。”
俞巧仙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好奇。日本農學博士比留木·忠治來考察時,偷偷拔了兩株石斛苗用手絹包好放在口袋裏。森宇公司總經理葉智根看在眼裏,上前很禮貌地說,“博士先生,土放在口袋裏太臟了,要不我先給您洗幹凈?”然後,他在水龍頭前將土沖洗幹凈後,才遞還比留木·忠治。
“除了溫度控制外,土壤也是成功的關鍵之壹。事後,忠治博士大概覺得不好意思,回國後給我們寄來10株日本最名貴的茶花。”
2004年3月,俞巧仙成立了浙江森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擁有森宇實業公司、森宇藥業公司,森宇生物工程公司、深圳今之康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香港花兒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10家全資子公司。光是鐵皮楓鬥的銷售額就突破1億元,壹舉躋身全國民企千強。
而擺在俞巧仙面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她決定把公司總部遷至杭州。
“去年10月,我們聘請了浙江醫學科學院的張治國教授為技術總工程師,他研究鐵皮石斛30多年,有‘石斛之父’之稱。但他現在每個月只能來義烏工作壹周,如果總部遷到杭州,張教授隨時都可以來。”俞巧仙說,“前不久,美國杜邦公司藥品研發中心的壹名高級研究員也有意加盟,但希望能在杭州工作。”
“說實在的,我其實不想離開義烏。壹走出義烏,我就渾身不舒服。”位於杭州拱墅區、高21層的森宇集團新總部世紀大廈正在規劃,將動工興建,2007年投入使用。
“今後,杭州將是公司的總部以及研發、出口、營銷和文化基地,金華是生產基地,而義烏則是物流和種植基地。”俞巧仙說。
源於草根高於草根
草根性是社會學的壹種講法,有人把它用來形容浙商———出身貧寒,性格堅韌,正如同草根過了冬天便重新發芽。
俞巧仙恰恰是這樣壹位富於草根精神的女企業家。從賣蛋,到擺攤,然後代理保健品,最終用她的韌性種成了大片的鐵皮石斛,造福千萬人的同時也成就了可觀的個人事業。
她的成功,不只是時代之機遇、抉擇之正確,更是性格之使然。從這個意義上講,俞巧仙的創業史正說明:今日的浙商,為什麽地位能超然於中華商人之林。
有這麽壹句名言:播種態度,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浙江商人的整體成功,絕離不開浙江人性格特征中“堅毅果決”的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