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村位於哪個省
文路村位於東鳳鎮北部,東與博士村接壤,西與文路張村毗鄰,南鄰禮陽鄭村、詩陽村,北近東鳳壹村、東鳳二村、東三鳳村,距鎮政府約壹公裏。據2013年統計,全村***有228戶,人口1000多人,耕地面積183畝,池塘11畝。
該村主姓卓(其中2戶姓程)。始祖卓西陵原籍福建省莆田縣諸林鄉義井巷人,明朝洪武後期(公元1378年)移居來此創鄉。鄉名先為雲路,俗稱橫路,清中改稱文路,意為斯文,文雅之鄉。文路村向來屬南桂都——東鳳鎮。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中桂鄉所轄,1940年日偽時屬南桂區東鳳聯鄉;1946年與禮陽李村、文路張村合為南桂鄉第十三保。解放後與詩陽村合建文陽鄉,1956年並入禮陽鄉,公社化後與詩陽村、文路張村合為文陽大隊;1963年詩陽村拆開,與文路張村合為文路大隊;1973年拆開,自建文路大隊;1987年改為文路村民委員會;1991年改設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又改設村委會,屬革命老區村。
加工牛筋是文路村的傳統手工業,產品馳名,註冊商標《金杯牌》。自始祖創村時,經過加工,制成大小各式有彈性的牛筋線,是彈棉花用和制作羽毛球拍的材料。解放前由各家各戶獨自加工,遠銷廣州、福建省等地,數量不多,1921年後,有十余戶以家庭手工業形式經營,以“聯成公司”店號向外銷售。1952年,大隊成立文路牛筋廠,從小到大,逐漸經營,至1985年廠內專職工人達到120人,帶動廠外工人180多人,年營業額達60多萬元,產品遠銷國內各省市,是該村經濟的壹項主要收入。後來由於傳統手工業加工成本高,逐漸被其它產品取代,牛筋線已成滯銷產品,2006年牛筋廠停產關閉。
該村壹向重視教育。清朝至民國初期,於大宗祠內辦興學堂,供子弟入學,民國二十年命名日新小學,開辦初小二個復式班,每年入學三、四十人,讀高小則需到禮陽鄭、昆江、東鳳等鄉寄讀。解放後逐步發展成完全小學。1965年至1975年實行小學免費入學和獎學金制度。1992年成立文路卓氏福利基金會,實行獎學獎教制度,即考上重點高中每生獎學金60元,中專每生獎學金200元,大專每生獎學金200元。1996年由臺灣宗親、旅叻僑胞捐資40萬元興建壹幢二層教學樓,占地面積六畝地,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有教室8間,教師宿舍3間,辦公廳1間,大大改善了辦學環境。
同時,村也註重各項民生工程建設,於2011年發動宗親、僑親、鄉親捐資50多萬元,鋪築鄉裏面前水泥灰埕面並建造殯儀廳壹座。鄉裏面前灰埕於2012年3月竣工,面積4000多平方米,由鄉親捐資20多萬元的陵園第壹期工程正在加緊施工,預計五月底前交付使用。
該村出國謀生的人較多,他們分別僑居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美國、厄瓜多爾等國,海外僑胞不忘桑梓,熱心家鄉福利事業,先後捐資120多萬元,重修大宗祠、興建新校舍、修築水泥村道,築建鄉裏面前灰埕,改善了村容村貌。
2020年12月29日,廣東省愛衛會授於文路村2020年廣東省衛生村榮譽稱號。
文路村附近有龍湖古寨、幽谷逸林旅遊區、鳳凰天池、龍湖寨建築群、鳳翔峽原始生態旅遊區等旅遊景點,有鳳凰單叢、潮汕貢菜、潮汕橄欖菜、大吳泥塑、“後隴紅”番薯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