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怎麽死的(歷史上真實的張獻忠之死)
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軍領袖之壹,和李自成齊名,也是大西政權的建立者。歷史上對於張獻忠的評價也呈兩極化,張獻忠出身貧寒,但自小聰明好學,長大後當上捕快,行事愛打抱不平。後來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並在崇禎十六年攻破武昌,建立大西政權。不過此後張獻忠的軍隊不敵清軍,而張獻忠據說是在鳳凰山上被弓箭射死。其實關於張獻忠確切的死因壹直存疑,當時究竟是發生了什麽呢?
1646年年底,北上抗清的張獻忠將其老營駐紮在西充縣鳳凰山上,沒想到卻命隕於此。1646年十壹月二十七日,張獻忠率士卒出營查看清軍情形,“大清兵將亂箭射之,雅布蘭者射中獻忠左乳,遂撲下馬,在西充縣鳳凰山下多寶寺。”
張獻忠的死頗為蹊蹺,首先,當時張獻忠率領數十萬大軍,按說不可能會被清軍如此接近自己。張獻忠生性魯莽,又與清軍接觸不多,對清軍的行軍和作戰習慣不甚了解,所以根據幾日前的情報判斷,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張獻忠認為清軍不可能這麽快就來到自己的駐地附近,所以當探馬報告清軍前鋒已經抵達駐地時,張獻忠並不相信,然後便率少量士兵、沒穿盔甲便出營查看敵情,給了清軍可乘之機。
另壹方面,清軍之前也沒有見過張獻忠,即使看到大西軍營中有軍官前來查看敵情,也不壹定就會放箭射殺,畢竟這樣可能會打草驚蛇。然而,十分巧合的是,清軍就向張獻忠射出了冷箭,而且目標直指張獻忠,似乎早已經認出了張獻忠的身份。根據後世的史料,我們發現,這次冷箭偷襲並不完全是壹次巧合,而是清軍的壹次臨時應變,因為有人認出了張獻忠,而且此人曾是張獻忠的重要將領之壹。
那麽張獻忠的部下為何會給清軍效力呢?又為何成了射殺張獻忠的關鍵人物呢?
張獻忠為人暴躁,所以在其手下當差並不是壹個好差事,“伴君如伴虎”,張獻忠就是這樣壹個“暴君”,對待手下極其嚴苛。1645年,張獻忠的部下劉進忠奉命鎮守瀘州,結果卻遭到失敗,而且部下還發生了叛變,劉進忠也因此受到了張獻忠的處分。心懷不滿的劉進忠就開始想法設法地脫離張獻忠、去投降明朝,但是卻沒有明朝官員願意接納他。
不久之後,劉進忠被張獻忠調去防守川北大門——朝天關,抵禦來自漢中方向的清軍,由於這波清軍並不是強悍的八旗兵,只是投降清朝的原李自成部下,所以劉進忠對這支部隊不屑壹顧,犯了輕敵的毛病。劉進忠便不顧張獻忠的命令,私自率主力離開朝天關,向前進攻漢中,結果卻被清軍擊敗,之後連川北門戶朝天關也跟著壹起失守。
張獻忠命丟失了朝天關的劉進忠回西充接受處分,知道張獻忠厲害的劉進忠根本不敢回去,於是便派人聯絡了清軍,最終劉進忠率領壹百多人投降了清軍豪格部。劉進忠雖然並不是大西軍的頂級將領,但是也是張獻忠的重要將領了,所以豪格在招降劉進忠後就將其安置在軍中,作為向導引領清軍前去尋找張獻忠的下落。
於是,清軍在劉進忠的帶領下,迅速地接近了張獻忠在西充的老營。清軍先派少量騎兵前去張獻忠營地附近偵察,被張獻忠部下探馬偵察得知,便回報張獻忠,於是便有了開頭所說的張獻忠出營查看。明末清初人費密在《荒書》中記載道:“獻忠衣飛蟒,半臂,率其賊夥出視。進忠指示曰:‘衣蟒者,八大王張獻忠也。’”可知,是劉進忠指認了張獻忠,這才有了清軍的冷箭偷襲。
可憐壹代梟雄張獻忠,沒有死在與清軍交鋒的陣中,卻死在了叛徒的指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