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殲六帶刀翼,之後的殲擊機卻沒有?
殲6戰鬥機機翼上面翼刀的作用主要是:限制或者減弱流向機翼展向的氣流,以達到提升大迎角飛行性能的目的。而自第三代戰鬥機之後,隨著戰機飛行速度的提升,如果再使用大面積翼刀的話,那受力就太大了,極其危險。使用小面積翼刀的話,起到的作用不是太大。
可以看到的是,第三代戰鬥機之後的機型的機翼采用了“前緣襟翼,前緣縫翼,前緣鋸齒,前緣修型”等技術,以替代翼刀的作用。只不過還有些許機型依然裝有翼刀,如F18E/F。
眾所周知,戰鬥機的機翼有翼展和翼弦,翼展就是兩個機翼翼尖之間的距離,翼弦就是機翼沿機身方向的距離。戰鬥機在飛行時,由於機翼存在著後掠角,而流經過機翼的氣流會分成兩部分。壹部分流向翼弦方向,壹部分流向翼展方向。如果說,機翼上部沒有遲滯氣流的部件,就會使氣流過早的流向翼尖,使得飛機失控。為了推遲或者阻礙氣流的流向,就在機翼上部設置了翼刀。早期的噴氣式飛機的速度和機動性並不如現在的三代機和四代機,使用翼刀也沒有什麽問題。
但是,隨著三代機的出現,其飛行速度較快以及機動性較好,對大迎角飛行性能的要求也更高。隨著戰機速度的增加,流經氣流的流速也逐漸的增快,如果再使用翼刀的話,在遲滯高速氣流時受到的力就會比較大,很有可能造成翼刀的斷裂。所以說,為了能夠取代取消翼刀,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前緣襟翼等部件。現役大部分戰鬥機都裝有前緣襟翼,其作用就是增加升力和提高戰機的失速臨界角(大迎角)。
而比較特殊的就是F18E/F戰鬥機了,該機的機翼上面依然裝有翼刀。但是其翼刀的作用並不是為了阻止氣流的分離,而是為了擾亂由較大邊條翼帶來的渦流。因為邊條翼產生的渦流會直接流向雙垂尾,對垂尾造成損害,所以才加裝了兩片翼刀。F18戰鬥機也裝有前緣襟翼,如果不是減弱渦流對垂尾的影響,F18戰鬥機也不會加裝早該消失的翼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