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智對毛岸英有救命恩,建國後要官做,毛澤東:不要使政府為難
楊開慧知道遲早會有這壹天,早在1929年3月,她在給堂弟楊開明的信中寫道:
楊開慧被捕後,關押在長沙司禁灣陸軍監獄署。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太太和哥哥楊開智萬分擔心,兩人商議後,決定請楊昌濟生前好友幫忙。楊開智的努力有了回報,章士釗、蔡元培、譚延闿等人聯名向南京國民黨當局致函,要求釋放楊開慧。
楊開慧遇害壹個多月後,毛澤東才從壹份長沙當地的報紙上獲知這壹噩耗。毛澤東當即給嶽母向振熙寫了壹封信,稱“ 開慧之死,百身莫屬! ”楊開慧遇害後,毛岸英和保姆陳玉英在楊開智等人的營救下,得以幸存。毛岸英出獄後,楊開智將他安排住在家中,跟外婆、弟弟毛岸青和毛岸龍壹起生活。
然而,敵人是不會放過毛岸英三兄弟的,他們之所以釋放毛岸英,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順藤摸瓜,抓獲毛澤東。”楊開智為了保護這3個外甥,耗費無數心力,整整壹年多時間沒有睡過壹個好覺,生怕有人突然來到家中逮捕他們。
1931年初,楊開智終於跟上海的毛澤東二弟毛澤民取得聯系,決定將3個外甥送到上海由黨組織來撫養照顧。當時從長沙到上海要穿過無數個白色恐怖區,如何才能保證3個外甥的安全呢?
楊開智安排得非常細致,李崇德圓滿完成了任務,將3個外甥順利送到上海。所以,楊開智對毛澤東是有大恩的,對毛岸英更是有救命之情。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建國後,當楊開智請求毛澤東幫忙安排工作時,已經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面對這個“親情關”又將如何應對?
毛澤東和楊開智的關系很特別,楊昌濟既是毛澤東的嶽父,又是他的恩師。相比兒子楊開智,楊昌濟把更多的期待寄托在自己這個學生身上。當楊昌濟還在湖南壹師教書時,毛澤東經常來他家中,年少的楊昌濟對毛澤東也頗為熟悉。
1921年,楊開智考取了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今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科。在讀書期間,楊開智在鄧中夏的幫助下,成為***產主義運動追隨者之壹,他和樂天宇、蔣文在學校裏創辦了 社會 主義研究小組,成為該校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組織。
對於為何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楊開智自己是這樣說的:“ 由於我的父親、胞妹、堂弟都是思想先進、富有革命人生觀的烈士,過去受了他們的感化,加之常常聽到先父的得意學生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等革命同誌的言論,因此,我早有革命意識。 ”
除了支持毛澤東和楊開慧從事革命運動外,楊開智也慷慨解囊,直接用個人財力來支持毛澤東。比如1920年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創辦了長沙文化書社時,楊開智就出了不少錢。從大學畢業後,楊開智先是來到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工作壹段時間,期間多次參加學生運動。1927年,楊開智回到湖南,擔任常德森林局局長。3年後,楊開智開始教書,來到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擔任助教。
從1932年開始,楊開智壹直在長沙從事茶葉生產方面的工作,直到新中國成立。楊開智還以實際行動支持革命,1938年他將自己唯壹的女兒楊展送上延安,結果21歲時壯烈犧牲。可以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楊開智都是烈士家屬,給他安排壹份工作不為過。
毛澤東收到楊開智來信,既高興又悲傷。高興的是嶽母還健在,悲傷的是楊展早已犧牲了。思考了好幾天,毛澤東寫了壹封回信:
據《毛澤東年譜》統計,從1949年10月至1953年12月底,毛澤東親筆回復親人各類信件有170封,這裏面有不少要求安排工作的,結果都被毛澤東拒絕了。毛澤東的原則是寄錢寄物可以,接他們來北京看看也可以,安排工作則辦不到。
在湖南毛澤東遺物陳列館裏,就有壹封毛澤東回絕外婆家15人請求“照顧的”信,毛澤東在信的頁眉位置批示:“ 許多人介紹工作,不能辦,人們會說話的。 ”毛澤東還對身邊秘書說:“ 凡是要求到北京來看我的,現在壹律不準來。來了也不見。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壹律謝絕,我這裏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 ”
毛澤沒有預測錯,楊開智很快又來信了,這壹次是請他幫忙介紹工作,通俗來說就是要個官來做。開國大典結束第9天,毛澤東正式回復楊開智:
看到沒有?毛澤東直接拒絕了楊開智,可以說是“毫不留情!”毛澤東寫完這封信後,又給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長沙軍管會副主任的王首道發了壹封電報,提醒他:“ 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其老母如有困難,可給若幹幫助。 ”
不難想象,楊開智在接到這封信時,他內心壹定頗為失望的。楊開智想法很簡單,“安排壹個工作對毛澤東來說就是壹句話的事情,為何就是不答應呢?”楊開智不甘心失敗,這壹次他決定請人幫忙說情。
向立三想來想去,決定還是讓毛岸英來出面,於是給毛岸英寫了壹封信。毛岸英很快回信,楊開智再壹次失望了。毛岸英在信中寫道:
毛岸英這封信很長,上面只是其中壹段,他跟父親毛澤東壹樣,反對為個人、家人、親友謀取私利。接連碰了釘子,楊開智最開始不理解,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明白毛澤東的良苦用心,從此不再提給他安排工作事宜。
長沙剛解放後,王稼祥的妻子朱仲麗回長沙探親,毛澤東獲悉後第壹時間找到她。毛澤東請朱仲麗把壹件皮大衣帶給嶽母向振熙,還帶去壹封親筆信:
朱仲麗在代表毛澤東看望向振熙時,轉達了毛澤東壹個口信,“楊老太太,主席想安排人接您去北京,由他親自來照顧您。”向振熙非常感動,這個孩子果然沒有忘記自己,奈何年事已高,加上北京是自己的傷心地,當年楊昌濟就是在北京病逝,就委婉拒絕了。
1950年5月,向振熙將迎來八十大壽。毛澤東非常關心嶽母的壽宴,就讓毛岸英代表自己回長沙祝壽。毛岸英也很激動,當年如果不是外婆和舅舅,自己很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
看到眼前外孫毛岸英壹表人才,向振熙非常高興。在幾天的相處過程中,向振熙不停地對毛岸英說:“ 岸英,別看妳的爸爸是壹個大人物,他也有壹顆平常人的心。當年我給他做些好吃的,現在年齡大了,無法再做了。 ”
楊開智看到毛岸英也很開心,可壹想到自己的女兒楊展早已犧牲,他眼淚總是止不住流下來。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後,毛澤東又多次派次子毛岸青前往長沙看望外婆,兩家友誼並沒有因為楊開慧早早離世而有所衰減。
1962年11月15日,向振熙在家鄉安眠去世。當天,毛澤東就發去了親筆唁電:
晚年的楊開智更能體會妹夫的不容易,他明白妹夫拒絕自己根本不是“絕情”,而是身不由己,更是壹名***產黨人的崇高追求。對於自己的夫人楊開慧,毛澤東終其壹生都沒有遺忘。1957年6月,保姆陳玉英來到北京。兩人自1927年壹別,已經過去了30年時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毛澤東壹看到陳玉英就說:
“開慧當年壹直支持我的,她跟我吃了不少苦。楊家對我的恩情很大,開慧的犧牲也是很壯烈的,她是在孩子旁邊犧牲的。現在我見到妳,就像再次見到了開慧壹樣,從今以後妳就是我的家人了,希望妳以後經常來北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