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選自()?
原文:復去黔而入滇,高枕壹宵矣。就火炊飯欲行,主人言:“此去黃泥河二十裏,水漲舟莫能渡,須少需等待之。”蓋是河東岸無居廬,先有去者,亦俱反候於此。余見雨勢不止,憚於往返,乃掃剔片地,拭木板為幾,匡坐正坐敝茅中,冷則與彜婦同就濕焰。蓋壹茅之中,東半畜馬,西半則主人之捐,榻前就地煨濕薪以為爂cuàn即雲南的火塘,爂北即所置幾地也,與其榻相隔止壹火。夜則鋪茅以臥,日則傍火隱幾。雨雖時止,檐低外濘,不能壹舉首辨群山也。
初二日夜雨仍達旦。主人言:“今日漲愈甚,舟益難渡。明日為街子,貴州為”場“,雲南為”街子“,廣西為”墟“。候渡者多,彼舟不得不至。即余亦同行也。”余不得已,復從之。匡坐如昨日,就火煨粥,日三啜焉,枯腸為潤。是日當午,雨稍止。忽聞西嶺喊聲,寨中長幼俱遙應而馳。詢之,則豺狼來負羊也,幸救者,傷而未死。夫日中而兇獸當道,余夜行叢薄中,而僥幸無恐,能忘高天厚地之靈祐哉!
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裏之後,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間得壹稍粘者,繃足掛指,如平帖於壁,不容移壹步,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後懸空移壹手,隨懸空移壹足,壹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壹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
譯文:
戊寅年(崇禎十壹年,1638)九月初壹日雨通宵達旦壹直沒停。起床去觀賞雲南、貴州兩省交界處的山脈,出了山峽口。〔碧酮在峽谷西南面的山下,其北面的山岡上就是紅板橋,紅板橋屬於貴州省地界。〕又離開貴州省而進入雲南省,高枕無憂地睡了壹夜。就著火塘做飯準備出發,主人說:“這裏距離黃泥河二十裏,河水壹漲船就無法渡過去,必須稍稍等待。”因為黃泥河東岸沒有人家居住,有先去河邊的人,也都要返回到這裏等侯。
我看雨沒有停的趨勢,怕來回往返,於是就在簡陋的茅屋裏清掃出壹小塊地方,把木板擦幹凈後作為小桌子坐著,冷了就和彜族婦女壹同靠近燒濕柴的火塘。這壹間茅草屋中,靠東的壹半畜養馬匹,靠西的壹半則是主人的床鋪,床鋪面前就地埋個火塘燒烤濕柴,火塘北面是我放小桌子的地方,與主人的床鋪僅相隔壹個火塘。夜晚鋪上茅草就睡,白天則在緊靠火塘坐在小桌子前。有時雨雖然停了,但屋檐低矮、門外泥濘,不能壹擡頭就看清群山。
初二日雨仍然通宵達旦地下。主人說:“今天河水漲得更加厲害,船只更難渡過去。明天是街子,〔貴州省叫“場”,雲南省叫“街子”,廣西省叫“墟”。〕等侯渡船過河的人很多,那渡船不得不劃過來。到時我也和妳壹齊走。”我沒有其它辦法,又聽從了。和昨天壹樣坐在屋裏,就著火塘煮稀飯,壹日三餐,幹癟的腸胃得以滋潤。這天中午,雨漸漸停了。
忽然聽到西邊山嶺傳來喊聲,寨子裏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來響應這遠方的喊聲,並急急忙忙地奔過去。詢問後才知道,是豺狼來拖羊,幸而救得及時,羊雖然受傷卻沒死。大白天的中午都有猛獸在大路上出沒,我連夜在草木叢雜的地方行走,而僥幸沒受到驚嚇,怎能忘記天神地靈的保佑呢!
突然發現層層懸崖的上面,有個洞口朝東的山洞,我擡著頭攀巖上去。(懸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裏路之後,土崖太陡峭擱不下腳,用手抓著草根向上攀登。不壹會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虧到了石崖地帶;但是石頭也不結實,踩壹下就掉落,扒壹下也掉落,偶爾能找到壹個稍微牢固的石頭,繃緊了腳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貼在崖壁上,不能動壹步,想往上沒有援助想往下也沒有地方,是我生平經歷的最危險的境地。
過了好長時間,先試著找到兩手兩腳周圍牢固的石頭,然後身體懸空挪動壹只手,隨即再懸空挪動壹只腳,壹只手壹只腳抓牢以後,然後又懸空挪動另壹只手另壹只腳,幸虧石頭沒有掉落;手腳又感到沒有力氣想自己墜落,很長時間,幸好攀上去了。
擴展資料:
賞析:
滇,即今雲南省,境內有湖滇池,故用“滇”代稱。《滇遊日記》所著最多,對其境內風景人物、民俗涉及頗廣,且有詳盡考備,是今之研究雲南旅遊資源以及民俗文化的重要資料。
《滇遊日記》是徐霞客遺留下的文字中最豐富的部分,對雲南風物、山川、特產、民俗等等的記敘最為詳細。記遊可分為幾大版塊:東、東南部以滇池、碧雞山、顏洞、盤江為其重點,並著有《盤江考》專篇。中部仍以滇池為軸反復考察其水系山脈。西、西北部以洱海、點蒼山(亦名蒼山)、雞足山為中心,向西北延伸至麗江、解脫林。
《遊記》後有《雞山誌目》和《雞山誌略》壹、二,對雞山之景觀壹壹列出,並皆有說明,文筆點化甚精。其後又列有《麗江紀略》和《法王緣起》二篇。
最後,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溯江紀源》。徐霞客經過自己精密的考察和大膽的推測,主要辨析了我國兩條最大的河流長江和黃河的發源、流域情況。同時對其水系也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考察與說明,澄清了在此以前的種種誤說與妄說,已具有了相當高的科學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