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什麽時候發明的微型熱氣球?它的發展歷史是什麽樣的呢?
微型熱氣球是在我國的漢代被發明出來的,但是這個熱氣球是帶雙引號的熱氣球,它並不是現代人們可以乘坐飛上天空的熱氣球,而是孔明燈,下面就讓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這個微型熱氣球的發展歷史是什麽樣的。
據古時候的人們所記載,中國人其實是熱氣球的先驅者,早在外國人發明出熱氣球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懂得了讓飛行物飛上天空,這類研究最初飛上天空的物質也就是微型熱氣球,它最初是由蛋殼所制成的。在壹本書中我們了解到只要借助能夠燃燒的物質放置在蛋殼裏面,這樣蛋殼就可以自由地飛到天上,它的壹個做法是用壹個雞蛋,把雞蛋裏面所有物質掏空之後,把艾草放在雞蛋裏面,蛋殼就可以自由的飛上天空,這是人們最早提到的可以飛上天空的微型熱氣球。
比較類似的事情出現在三國時期,當時諸葛亮發明了壹種也可以飛上天空的東西,在現在我們也會使用到這類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孔明燈,孔明燈是由紙和竹條或者是木條所粘連而成的,只要在孔明燈中放入可燃燒的物體,把它點燃之後,它就會散著光亮飛上天空。孔明燈既是最早飛上天空的壹種燈類,也是被人們稱為微型的熱氣球,其實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孔明燈與現在的熱氣球的確很相似。
多出來的幾個部分就是由以前紙糊和木條所做的飛行物變成了現在由塑料或者是很結實的物質所做成的熱氣球,並且在飛行物之下連接了幾條繩索或者是鋼絲,最下面有壹個籃子或者是箱子讓人可以乘坐在上面,然後飛上天空,孔明燈當時是需要依靠火燃燒飛上天空的,現在的熱氣球也是這樣的,只有火在熱氣球中燃燒,帶給熱氣球能量之後才能飛上天空。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