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主要有哪些內容?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內容精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壹書***分兩個部分,即上、下兩篇。以下簡要介紹壹下該書的主要內容與學術觀點。
第壹部分即上篇,“問題”包括第1~3章,是對全書所要論述的問題的提出。正文前的“導論”是整個序列研究的導言,說明其研究目的,這裏不作介紹了。
第壹章,“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分析宗教與經濟的關系。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工商界領導人、資本占有者、近代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是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培訓的管理人員,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而且,資本主義愈自由,這種情況就愈明顯。其原因可以從所受的教育來分析。
第二章,“資本主義精神”,論述這種精神的實質。美國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關於資本主義精神曾有精辟的論述。他的論述可以概括為這樣壹種倫理: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人被賺錢的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獲利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首要原則。
第三章“路德的‘職業’概念”,說明該書的研究任務。
“職業”這壹概念在德語中是“Beruf”,在英語中是“Calling”,也可稱為“天職”或“神聖”。這個概念的產生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結果。它包含了對人們日常活動的肯定評價。個人道德活動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應是對其履行世俗事務的義務進行評價。這就使日常的世俗活動有了宗教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職業的思想。職業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應許的惟壹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裏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但是這種觀念並不是資本主義精神本身。該書要以加爾文、加爾文派和其他新教派別的著作作為起點來研究古老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系。
第二部分即下篇“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理觀”,包括第四章、第五章,論述了各新教的基本觀點及其對資本主義精神形成的作用。
第四章“世俗禁欲主義的宗教基礎”,分析了壹些主要宗教的教義及其演變過程,***分析了四種主要教派。第壹,加爾文派。這是基督教新教主要派別之壹,這是以加爾文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派總稱,產生於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把《聖經》作為信仰的惟壹源泉,主張上帝預定論。
第五章“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分析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即如何從禁欲主義新教的基本宗教觀產生出資本主義精神。新教的倫理觀認為,只有當財富使人遊手好閑時才是壹種不良之物。在財富作為履行職業義務意義上說,獲得財富不僅在道德上是允許的,而且在實際上是必行的。這就說明了現代專業化勞動分工的合理性。同時,把某種理論解釋為天意,就說明了商人活動是合乎道德的。新教對禁欲主義的解釋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密切相關的。
總之,在新教所影響的範圍內,它的世界觀有利於壹種理性的資產階級經濟生活的發展。它在這種生活發展中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壹致的。它哺育了近代經濟人。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性行為這壹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這是該書的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