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閱兵的詳細資料,急求
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壹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周年,新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壹次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前後***舉行了11次。1960年9月,中***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壹小慶、十年壹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之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國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直到1981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了恢復閱兵後第壹次大型的國慶閱兵。
新中國建立以來***舉行過13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5次大閱兵。
中華人民***和國國慶日
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National Day)。中國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就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毛澤東同誌在神聖禮炮聲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並親手升起了第壹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廣場聚集了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和國國慶日。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壹種特征,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壹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壹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采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壹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
為慶祝中華人民***和國成立60周年,2009年10月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活動。
遊行結束,人們經常聚在公園或公***場所***同歡度節日,盡情歡歌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