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壹個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問題

壹個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的四次抗日戰爭前兩次都在朝鮮,第三次部分戰場在朝鮮。

三次戰爭分別是

/wiki/200000167836

第壹次 白江鏖兵

唐高宗年間,第壹次中日戰爭爆發,結果是“仁軌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日本熒火之光,安抵大唐浩月之輝。其勢力徹底退出朝鮮半島。

第二次 萬歷朝鮮之役(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明朝中葉,豐臣秀吉剛統壹日本,便將戰刀指向了朝鮮。明庭派兵援朝,侵朝日寇全軍覆滅,豐臣秀吉壹病而終。此後三百余年日本未敢染指朝鮮。

第三次 清末甲午戰爭

日本經過上千年的前仆後繼,第壹次實現了吞並朝鮮的戰略部署,在亞洲大陸上取得了夢寐以求的立足點;同時割占臺灣,對中國形成海上包圍;勒索二億兩白銀,取得巨大經濟收益和軍費補充。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被割讓給日本。“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臺灣同胞懷著悲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聲達於四野”。

6月初,日本侵略軍攻占基隆,臺灣巡撫唐景崧倉皇溜回廈門,致使作為臺灣門戶的臺北不戰而陷。在此危難時刻,臺灣人民紛紛組織義軍,掀起了壹場轟轟烈烈的保家園、抗日寇的武裝鬥爭。愛國將領劉永福被公推為義軍首領。

劉永福的黑旗軍原是廣西天地會起義軍舊旅,在中法戰爭中因屢次擊敗法軍而聞名。甲午戰爭爆發後,時任南澳鎮總兵的劉永福被調往臺灣,協理臺灣軍務。當軍人和官僚紳士們躲逃時,劉永福毅然接受推舉,領導抗日。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義等地,與日本侵略軍纏鬥數十次,使敵人受到沈重打擊。

然而,清廷腐敗無能的後遺癥仍在臺灣蔓延。由於臺北庫存的巨款均被唐景崧卷走,臺灣抗日武裝嚴重缺餉,劉永福只好派員到內地四處“化緣”。當時,全國人民對劉永福和臺灣同胞英勇抗日的行動,十分感動,深表擁護。但清政府中的主和派卻百般阻撓,壹再嚴令官民“不得絲毫接濟臺南”,李鴻章竟在上海扣留轉匯臺灣作為軍費的款項。至10月中旬,彈盡糧絕的劉永福發出長嘆:“內地諸公誤我,我誤臺民!” 悲壯地退回廣東。 另壹位義軍首領徐驤則發誓“不願偷生回大陸 ”。徐驤高呼著“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與日軍頑強作戰,直至殉國。

當日本侵略者於11月下旬宣布“全臺平定”時,林大北毅然提出“驅逐倭奴,恢復中華”,在宜蘭發動起義。 此後50 年,臺灣同胞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從來沒有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