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藏傳佛教的建築藝術?

藏傳佛教的建築藝術?

西藏最早的寺院是桑耶寺,建於吐番王朝(公元779年),標誌著西藏第壹座寺廟誕生。公元十至十三世紀經過滅佛打擊後的佛教在西藏土地上再度興盛,托林、薩迎、粗布等大寺相繼出現。公元1409年,黃教首建甘丹寺,後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相繼建成,西藏的寺院建築進入了全盛時期。據《聖武記》記載,到雍正十壹年上報理藩院的黃教寺院數字達3477座。

正如藏族的許多寺院壹樣,其每種形式、每個方面都具有意味深長的象征意義。桑耶寺在建築的總體布局、殿堂設計上是以佛教的宇宙模型為藍本,采取對比統壹的手法。寺中央高置烏孜大殿,用它象征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南北的尼瑪殿和達瓦殿,象征日、月;大殿四周有白、青、綠、紅四座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圍繞大殿的十二座建築物象征須彌山四方威海中的四個大洲和八個小島;圓形的外墻,暗示著世界外圍的鐵墻;幾條沿圍墻轉經朝拜的小道,表示法輪長轉。殿堂內部通過帷幕、色彩的處理,造成光怪陸離的神秘氣氛,殿堂內壹般都很幽暗,而佛像則十分光亮,大概也含有象征“舉世昏暗,唯有佛光”的神秘意蘊。

西藏寺院建築大體分為平川式建築和依山式建築兩大類。

大昭寺可算是平川式建築的代表作。這座群樓擁簇、金光閃耀的唐代建築,融漢藏風格於壹體,由它開創了藏式平川式寺院布局的新格式。主殿居中,經殿佛殿環繞四周,與漢式寺院的對稱格局迥然不同。

大昭寺

主殿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幹墻用花崗巖砌成,高三至五層,下大上小,側視面略呈梯形,最上層為平臺,土木結構的殿堂就建築在平臺之上。

殿堂的屋瓦及四周裝飾與漢式琉璃瓦不同,用銅皮鎏金制成。金頂上的金鹿,傳說是菩薩的化身,兩眼盯住法輪,象征著佛陀在野鹿苑說法。金頂飛檐下的獅子、水獸、***命鳥雕飾帶有濃郁的印度、尼泊爾寺院頂飾風格。

主殿正殿有二十根巨柱,支撐著大殿三層主體結構。大殿的梁、枋、柱、門楣處布滿飛天、禽獸等浮雕和彩繪,柱頭鬥拱上的浮雕有裸體或著衣人物以及天鵝、白象等,刀法古樸精練,堪稱壹流佳作。

布達拉宮。在西藏所有的宮堡式建築中,令人嘆為觀止。布達拉宮可作為藏式依山式寺院的典型。這座建於公元七世紀,被譽為人類建築史上偉大奇跡的布達拉宮,以雄偉壯麗、金碧輝煌而著稱於世。那些鱗次櫛比的梵宮琳殿層層疊疊壹直覆蓋到布達拉山(紅山)頂,宮城頂上的續金寶幢像火焰壹樣閃閃發光,照得整座紅山,如同人間仙境壹般。

布達拉宮

在拉薩河谷平原的紅山上,拔地而起壹千間宏偉的宮室。布宮宮殿高達200余米,數米厚的宮墻基石全用巨型花崗巖直接砌在紅山巖體上,由紅山南麓,婉蜒而上,直至山頂。主樓十三層,分紅、白兩色宮,上有金殿三座,內有正廳、佛殿、經院、靈塔,回廊曲徑縱橫交錯,猶如迷宮。宮內難以數計的浮雕、圓雕、壁畫、彩繪、金銀飾物,精美華麗,五彩繽紛。所有的廊柱、椽梁、門楣、鬥拱都雕刻著花紋、人 物、鳥獸和彩雲,尤其藻井的精美堪稱為東方藝術圖案的佳作。

布宮內有大小不等的入座靈塔。最引人註目的是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塔飾,塔身全用金皮所包,塔身金皮上鑲嵌著珍珠、寶石、珊瑚、琥珀、瑪蹈等,有18677顆。布達拉宮是珍寶之宮,藏族宗教的藝術之宮。

甘肅夏河的拉蔔楞寺也是這類藏式依山式建築。

拉蔔楞寺

拉寺建於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主要建築如大經堂、聞思學院、彌勒佛殿和嘉木樣府郵,幾乎全集中於依山的高處,從山坡到河邊,基地由高到低,周圍三面簇擁著大片低小的僧舍,參差錯落,更襯托出主體建築群的宏偉壯觀,莊嚴巍峨。

藏式寺院的風格,體現在無論經堂、佛殿或僧舍,都註重墻面的裝飾,墻頭都用暗棕色的便瑪墻帶。“便瑪”是紅柳的意思,便瑪墻是將紅柳條紮成小束,染成暗棕色鋤齊,中間用垂直木根貫穿,固定在上下墻中;墻上下各有壹條水平木枋,表面刻出壹個個黑底白餅,稱為月亮枋。墻帶上常貼有銅質鎏金佛教圖案和梵文,在深紅色的底上閃閃發光。經堂便瑪墻下的藏式窗戶,呈縱長方形,上沿挑出窗檐,掛布幃。梯形的斜邊與傾斜的墻角輪廓相呼應,再加上飄動的幃,使整個墻面顯得生動。

拉寺的大經堂、佛殿、學院等建築的空間大小,高低都有強烈的對比,通過精心安排的轉接和過渡,結合成有意味的系列,以造成不同的氣氛。走進聞思學院,從前殿、前庭到經堂、後殿,地面越來越高,光線越來越暗,進入大經堂,空間頓感壓抑,壹座面積1700平方米的大殿,高5米,四周不開窗戶,矗立的柱網和滿月的幢幡,昏暗中閃動著酥油燈光。後殿地兩比經堂更低,但內部空間驟然高起,擁擠著巨大的佛像和靈塔,這時人們的心理在經歷了壓抑和恐懼之後。升起壹種崇敬和聖潔感,五體投地匍伏在神佛的腳下。

按教義規定,寺中的主宰建築使用紅、黃、深棕色,而大片僧舍和塔壹律刷碎白色,有形的窗框四周和大門洞凹入部分則塗以濃黑色,再配以閃閃發光的金頂和屋頂上鎏金飾物,更加深了中心部位建築的統率作用。寺院外圍的轉經廊則把全寺中心濃郁絢麗、邊緣清淡素潔的色彩統壹起來。

漢藏結合式的寺院在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分布較多。這類漢藏式殿宇較多地吸收漢式寺廟中軸線布局的特點,棗般也有三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等。最主要的特點是它的主體結構基本采用漢族的木結構間架,最頂端還加上了壹個漢式歇山式大屋頂。但常常是將數個殿宇組合成壹座相連的建築群,俗稱“勾連搭”,在組合中又交錯安排純藏式或漢藏式建築。

內蒙古海拉爾的甘珠爾廟、古達茂旗的百靈廟大經堂、包頭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大經堂就是這種樣式。大經堂由三座歇山頂的殿宇組合而成,在中殿外部底層則圍以藏式圍墻。最後壹殿乃是通天柱壹貫到頂,“內供大佛,並建二層回廊以便觀瞻。在這些殿的細部裝飾上”,除正吻、角獸外,又常用喇嘛廟特有的火焰掌、蓮花、倒鐘等,四角還裝有三股戟、寶幢,使建築物顯得靈活輕巧。

甘珠爾廟

最著名的漢藏結合式是青海西寧的塔爾寺。塔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壹。

塔爾寺的建築布局和殿堂結構十分巧妙。它把漢式的坡屋頂、鬥拱、方亭和藏式平頂密梁的碉式結構、梯形窗、異形柱等結合在壹起,生動和諧,構成漢藏結合的藝術風格。

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經堂和密宗殿都采用院落形式,主殿與亭閣間雜配合。鬥拱、飛檐保存了漢式建築色彩絢麗、 結構嚴謹的風格,與藏式平屋頂上的金色法輪、寶幢輝映照耀。

尤其獨具特色的是大金瓦殿那金碧輝煌的金頂。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l萬兩把平屋頂改為金頂;1740年(乾隆五年)又用白銀27000兩重鍍金瓦,並安置金頂寶瓶、噴焰寶瓶、金鹿;金輪等喇嘛教的飾物,形成了壹座三重檐歇山式的大金瓦殿。

最為奇特的是有168根柱子的大經堂,面積為2050平方米,加上回廊***計有2750平方米,可供六千僧人誦經。這是壹座二層平頂密梁藏式大殿,堂內各柱都用蛹龍圖案的彩色藏毯包裹,主梁雀替紋飾類似漢式建築的大雀替圖案。整個經堂內掛滿了唐卡、幃幔;幢幡和堆繡制品,加上彩繪、精雕梁柱、藻井和壁畫,在幽暗的光線下,顯示出壹種密教特有的深邃而神秘氣氛。

塔爾寺

塔爾寺的門框、山墻和照壁上保留了大量藏式磚雕裝飾。綠色琉璃照壁、磚壁吸收漢式磚雕技術,而人物、禽獸、花卉圖案則帶有明顯的黃南五屯藏傳佛教藝術風格。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