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機制名詞解釋
防禦機制名詞解釋如下:
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於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方法;個人在精神受幹擾時用以避開幹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壓抑、升華、替代、拒絕、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
拓展知識:
1、自我防禦機制是自我用來應付本我和超我壓力的手段。當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脅而引起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時,焦慮將無意識地激活壹系列的防禦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緩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2、關於自我防禦機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後由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對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禦機制》中強調“每壹個人,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神經癥患者的某種行為或言語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禦機制中的壹個或幾個特征性的組成成份。”
3、只要能夠運用這些防禦機制來維持平衡,而沒有表現出適應不良的行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態。只有在不適當的時機,不適當地應用防禦機制以致不論在自己內心安寧方面還是與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稱、不相和諧時才可以稱之為病態。
如果壹個人對任何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選擇的、公式化的防禦反應,便可以認為他是患了神經癥。
4、防禦機制有以下幾個特征: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固然,我們時常會做壹些意識的努力,但真正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
防禦機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價值提高)而保護自己及防護自己免於受傷害。從它的作用和性質來看,可分為積極的防禦機制和消極的防禦機制兩種。
防禦機制似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沖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禦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壹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壹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