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平
1991年春節前夕,鄧小平到上海視察講話中指出,“不要以為,壹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壹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麽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2月15日—4月22日,上海《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周瑞金與報社評論部負責人淩河、中***上海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鴻三人,以“皇甫平”(即黃浦江邊的評論之意)為筆名,寫作了《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四篇系列評論文章,相繼發表在《解放日報》上。
第壹篇評論文章於1991年2月15日,也就是農歷正月初壹發表。文章題名為《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作者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唯壹道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文章《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於1991年3月2日發表。該文指出,90年代改革的新思路在於發展市場經濟。同時,文章還轉述了鄧小平在視察上海時的談話精神,明示計劃和市場並不是劃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誌。
第三篇文章發表於3月22日,題為《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對於當時壹些人擔心開放是否會損害民族工業等憂慮,文章表示要增強擴大開放意識,就要進壹步解放思想,拋棄任何保守僵滯、封閉的觀念,如果仍然囿於“姓社還是姓資”的詰難,就將坐失良機。
第四篇名為《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於4月12日見報。此文強調改革開放需要更多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要破格提拔人民公認的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並有政績的人。這公開表示了鄧小平要從組織人事上保證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想法。
針對皇甫平的文章,此後有不少報紙雜誌批判。比如,有的刊物發表文章質問“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
1991年7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片在劉國光主持下,召開了“當前經濟領域若幹重要理論問題”座談會,吳敬璉、衛興華、戴園晨等經濟學家就“姓社姓資”這壹敏感問題坦陳己見。他們對批判者的“高見”不敢茍同,吳敬璉說:“從全局上說,從戰略上說,壹定要保證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從具體問題來說,不能囿於‘姓社還是姓資’的詰難。對外開放用了壹些社會化大生產通用的作法,如果問‘姓社還是姓資’,這些做法都不能用了。如果這樣的話,從根本上說來,是妨礙社會主義經濟繁榮的,甚至是破壞社會主義繁榮的。”衛興華說了五點:第壹,實行改革開放不能不問“姓社姓資”;第二,不能亂定“姓社姓資”;第三,不能對什麽事情都壹定要問“姓社姓資”;第四,問“姓社姓資”,不是排斥和否定壹切姓“資”的東西存在;第五,不要用不正確的“社資觀”去胡亂批評正確的理論思想。他認為,有人批評薛暮橋“神化”商品經濟就屬這壹類。
針對1991年思想交鋒中暴露出的問題,鄧小平指出,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壹個好好的東西,壹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署名“皇甫平”的四篇文章,圍繞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個中心,宣傳了鄧小平的最新思想,形成了壹個完整的推進改革的輿論先導系列,被譽為是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後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山之作。
直到1992年年初,鄧小平以88歲高齡“南巡”發表講話,反復強調中國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場經濟,基本路線要管壹百年。他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壹條。於是,這場由“皇甫平”“四論改革”引發的交鋒方才有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