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最後的枕水人家”全文
浙江桐鄉的烏鎮地處蘇、杭、滬之間,是個有著壹千三百多年歷史印記的江南水鄉古鎮。千百年來,烏鎮的原住居民隨水而生,伴水而眠,由此被譽為“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 “枕水人家”實際為“枕河人家”,“枕河人家”壹詞源自唐末詩人杜荀鶴《送人遊吳》詩雲:“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說的是古蘇州民居的風貌。在《似水年華》中,有人這樣形容:"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壹隅……如黃昏的壹簾幽夢。"烏鎮"枕水人家"的安靜、恬淡,任憑時光流逝,還是那份永遠不變的從容和自信。 壹條流水貫穿全鎮,它以水為街,以岸為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內河水系將烏鎮分為東西南北四大柵區,東柵是最早開發的,而時下最受遊客青眛的是近幾年來開發的西柵。比起古老的東柵來,西柵景區更顯江南水鄉的嫵媚秀色,小橋、流水、人家,渾然壹體。西柵景區位於烏鎮西大街,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形態各異的古石橋62座,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古鎮之最,傍河而建的民居,增添了烏鎮更多生活的氣息。西柵的布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幹道西柵大街與西市河平行延伸,民居窗欞雕刻精細,圖案迥異,悠長的巷子靜謐不宣,街面長條石板潔凈堅實,凸凹中承載著滄桑歲月的痕跡。 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壹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特的風貌。水閣是沿河的居民房子,有半間屋的面積或壹個廊房的面積,建在水面上,房子下面是木樁或石柱釘在河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因而稱為水閣。烏鎮居民就這樣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水閣的先決條件是有水,有河但不宜太寬太深。相傳,烏鎮有句俗語叫烏鎮北柵頭,有天無日頭。這是因為北柵市河兩邊都是水閣,當年市河狹小,寬不盈丈,兩岸的水閣房子將整條市河遮得終日不見陽光,所以有了烏鎮北柵頭有天無日頭之說。 烏鎮人家它把房子延伸到河裏,有點象文學家沈從文故鄉鳳凰古城的吊腳樓,不過鳳凰吊腳樓的"腳"是木制的,瘦長的,立在河邊的坡石之上的。而烏鎮水閣的"腳"是"矮腳",用長方形的條石砌成,架空在河面上,它的"腳"是立在河水中的,看起來更空靈剔透壹點。當年茅盾先生在壹篇名為《大地山河》的散文裏,曾無限深情地寫道:住在西北高原的人們,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區域所謂"水鄉"的居民的生涯;所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也還不是江南"水鄉"的風光。 烏鎮的"水閣"的初建年代今無從考證,但修建的年代已經遙遠。據說,造型古樸"水閣"建築的來歷,與當地南柵浮瀾橋旁壹家豆腐店老板,私自擴大面積違章依水而建有關。可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歷史都已煙消雲散,但這集生活的實用與享受於壹體的建築形式,伴隨著人們的喜愛而得以保存和延續。 導遊說,水閣可以方便人們在河中汲水、提水、洗滌和晾曬;水閣人家可以在水閣中盡享水和陽光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好處。水閣人家開窗見水,臨閣餐飲,品茗小酌,悠哉樂哉也。在冬天裏,他們可以臨閣曬曬太陽,暖暖身子;而在夏天,他們又可以臨閣乘風納涼,欣賞悠悠流淌不息的壹河碧水。等河中有船只過往時,他們可以招呼過往的魚船、瓜船、菜船,買到新鮮的河鮮、瓜果和蔬菜。水閣人家還在臨水處擺上盆花、鳥籠,有時還在閣中臨河垂釣、對奕、讀書、揮毫,好壹幅灑脫、愜意的水鄉風情畫卷。在烏鎮水閣中,還有許多人家在水閣中砌以竈頭,便成了水鄉別具特色的水上廚房,真是別有壹番情趣。水閣是烏鎮的獨創,是烏鎮的魅力所在。水閣是壹種文化,是壹種給人想象的文化。 坐在烏蓬船裏,欣賞烏鎮的美景,仿佛是"船在水中行,人在畫裏走"。清涼的秋水擦著船體緩緩地流,那水波層層疊疊,壹波依著壹波,綻開淺淺地笑,自然有壹種消魂的怡然,沒有城市的哪種喧囂聲,只有綠波蕩漾和悠遠的櫓聲。烏蓬船悠悠劃過,催發思古悠情,為遊客打開塵封的記憶,冥想著祖輩生活的幽靜空間,彰顯壹派"朱門白壁枕灣流"、"家家門外泊舟航"的動人景象。入夜,人們成群結隊,扶老攜幼,提著花燈,在河邊、橋上遊走,遠遠看去,煞是壯觀。 走在烏鎮,我們悠然自得地踏著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陣陣的小雨滴石板上顯得濕漉漉的,在夕陽余輝的斜映下油光發亮,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老人,就會讓人有壹種親切自然的感覺。老人們悠閑地坐在門口,只是輕輕地打著招呼,時間仿佛停頓。營業的店鋪擺滿了衣服,背包,珍珠的掛墜,手鏈,還有各種食品,三珍齋的醬雞,姑嫂餅,杭白菊……所有商品及包裝都融入了現代化元素,卻又好像沒有與世隔絕,仍過著悠然自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