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最老的S今年282歲

最老的S今年282歲

他的名字叫薩德

2021年,人們的性觀念和包容度愈加開放,bdsm也成為了更多人願意去了解的話題。在許多年輕人的詞庫裏,我們都能找到“抖s”或者“抖m”這樣經過泛娛樂化後的bdsm用語。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字母背後包含了怎樣的歷史故事。例如最早的“s”指的是壹位法國的侯爵,名為“薩德(MarquisdeSade)”;“m”則指代的是寫出《穿裘皮的維納斯》的作者,馬索克(Sacher-Masoch)。

在過度娛樂化的今天,我反而想讓大家了解壹下他們的故事(這篇先寫薩德,之後再寫馬索克)。

需要指出的是,薩德侯爵在真實歷史上是壹個毀譽參半的人,在查閱和他相關的資料時,我個人的情感上也更傾向於認為他是壹個瘋子,但我會盡量從客觀、中立、好讀的角度來記錄他的生平——這個在文學史上開啟了bdsm紀元的男人。

巴士底獄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1789年,這壹年我們還在康乾盛世之中,但在大洋的彼岸卻已是暗流湧動,這壹年瓦特成功造出了他的蒸汽機,工業革命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始,英屬殖民地美國也發表了自己的獨立宣言,這無壹不預示著歐洲的君主制開始松動,貴族王室們即將面臨來自底層人民的巨大挑戰。

這壹年的7月9日,時任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解雇了改革派代表——國庫總管尼克,這壹舉動引發了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自發的集結到了當時封建王權的象征——巴士底獄之下。

路易十六

7月14日,聚集在巴士底獄之下的民眾越來越多,他們希望攻占、推翻這個象征封建王權,裏面還有大量武器裝備的標誌性建築。

時任監獄管理的洛奈侯爵為了穩住局勢,果斷放下了王室的姿態,邀請了兩位民意代表***進午餐,聆聽他們的訴求,局勢壹時間大有緩和之勢。

但就在他們午餐時,巴士底獄上突然伸出了壹支用報紙和書籍做成的簡易喇叭,對著下面大聲呼救,聲稱監獄看守們正在大肆屠殺監獄內的囚犯。

這下民眾們再也坐不住了,壹時群情激憤,拿著自己的土鏟子土榔頭開始攻占巴士底獄。

攻占巴士底獄

此時的巴士底獄總***只有117名看守,他們很快查到了舉著喇叭胡說的人,正是5年前被收押進來的薩德侯爵。

洛奈侯爵質問薩德為何要那麽說,他明明在這貴族監獄裏過得如此舒適,可以每餐喝紅酒,吃鴨腿肉,可以無限量購買自己想看的書籍

可還沒等洛奈說完,民眾憤怒的長矛已經刺穿了他的胸膛。

後來民眾經過清點才發現,這偌大的巴士底獄裏總***只關押了7個人,都是當時的貴族,並沒有屠殺囚犯的事件發生。

但於事無補,巴士底獄已經在人民的鐮刀之下煙消雲散,薩德也隨之重獲自由。

之所以詳細講了這壹事件,是因為我覺得它非常典型地契合了薩德的人生內核與政治立場——厭惡所有社會規則的絕對自由主義。

為了他想要的絕對自由,可以和任何妨礙他想法的社會法則直接開幹,哪怕摧毀了自己所在的貴族階級也無所謂,毫不妥協,這壹點備受福柯、福樓拜、帕索裏尼等後來者的推崇;可也正是為了自己想要的絕對自由,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犧牲別人的性命也覺得毫無不妥,難免讓人不寒而栗,心生反感。

在我查到的部分資料裏是這麽說的:薩德侯爵身為舊貴族,卻沒有和王室們站在壹起,反而和底層人民們同仇敵愾,***同推翻了巴士底獄,將他描繪地非常先進且正面偉岸。

我覺得這段有待商榷,因為我們看到的歷史往往都是由勝利者書寫。

暴力的童年

現在讓我們來看壹看薩德侯爵究竟犯了什麽事,要被關進監獄這麽多年。

這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

薩德年幼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也加入了壹個修道院,簡單說就是出家了,因此薩德本質上是由壹堆仆人撫養長大的。

薩德侯爵的父親——還是薩德侯爵

但是主仆畢竟身份有別,仆人們都知道這小子長大了是必然要繼承自己父親的爵位,成為大家的新主人的,所以誰也不敢對他有任何忤逆,都害怕這小子萬壹記仇,將來當家了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因此薩德從小就十分自由,家裏底子又厚實,想幹什麽就幹什麽,完全沒有人敢反抗,屬於究極熊孩子壹個。

幾段野史記載的薩德小時候幹過的事,不知真假,大家壹看而過:

將刀片藏在壹塊蛋糕裏,然後誘使壹名女仆吃掉,看著她滿嘴飆血的樣子,薩德表示很愉悅。

要求壹名女仆尿尿給自己看,女仆嚇得逃跑,抓回來用鞭子打了壹頓後綁在椅子上強制執行。

到了薩德十三四歲的時候,家裏的仆人實在是受不了了,來到修道院請他母親回家管管孩子。

母親回來之後也是壹頭包,遂將他送去了壹所耶穌會學院,進行為期4年的嚴厲管教。壹位學院內的神父後來表示,薩德在這所學院裏受過嚴重的體罰,這可能是他“余生都沈迷於暴力行為”的原因。

薩德上學的地方,現名路易大帝中學

龍騎兵薩德侯爵

在薩德成年後,迎來了法國的“七年戰爭”。這是他人生中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雖然法國戰敗,但薩德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龍騎兵團的上校,回國後又繼承了自己父親的爵位,成為了馳騁沙場載譽而歸的薩德侯爵。

回來之後他向當時壹位富商的小女兒求婚,準備開展壹段政商結合的宏圖偉業,但,被拒絕了。

不得不說富商的後臺很硬,不僅拒絕了薩德侯爵對小女兒的求婚,還把已經年弱色衰的大女兒許配給了他。

這招偷天換日讓薩德侯爵瞬間絕望,可又不敢違抗,畢竟對面的家底比自己還顯赫,只好在自己的自傳中發發牢騷:

“壹樁婚姻若各取其便,時日帶來的便唯有棘刺。”

拉科斯特城堡

結婚後不久,薩德侯爵在婚姻和事業上雙雙失意,於是心生遁去之念。1766年,他跑到普羅旺斯開始修建壹座城堡,名為“拉科斯特”,這座城堡被普遍認為是他後來的爭議成名作《索多瑪120天》的原型。

拉科斯特城堡遺址

這壹點很好理解,在拉科斯特之外,他失意、落寞、處處受到約束,而在拉科斯特之裏,他是這個城堡的王,想做什麽就做什麽,那個童年時“絕對自由”的感覺,又回來了。

需要指出的是,彼時的歐洲早已不是奴隸制,仆人和主人之間更像市場經濟下的雇傭關系,妳給錢,我幹活,僅此而已。

但在拉科斯特城堡裏並不是這樣,薩德的暴虐之欲讓他將仆人視作真正的奴隸,是自己可以任意處置的私有財產。

當時有壹位應召的女仆羅斯科勒,她以為當仆人嘛,無非是掃掃地、洗洗衣服之類的工作,沒想到進入城堡的第二天,薩德就以她犯錯為由,將她捆綁在凳子上,用小刀在皮膚上割出傷口,然後在傷口上滴上蠟油,隨後還強迫她與5名男仆進行濫交。

薩德的性醜聞

羅斯科勒很快逃出了城堡,逃回了自己老家。很難想象她的父親看到女兒時的場景,以為女兒在大城市前途無量,結果見面時卻衣不蔽體,傷痕累累。

這位父親的心裏經歷了怎樣悲痛的抉擇已經無從得知,唯壹可以查到的資料是,1777年,壹位父親假裝應聘只身進入了拉科斯特城堡,在距離薩德侯爵不到5米的地方舉起了槍,然後毫不猶豫地扣下了扳機。

但槍沒有響,像天註定的壹樣,子彈卡膛了。

這位父親後來怎麽樣了?沒有查到記載。壹位父親的絕望就這樣被輕如鴻毛地覆蓋進了歷史的塵埃裏。

雖然薩德侯爵逃過了壹劫,但由於他的性醜聞,當地的警方開始註意並監視他,但無奈薩德是顯赫的舊貴族,雖然虎落平陽,但好歹是軍銜+侯爵雙重稱號護體,若沒有壹個驚世駭俗的罪名警方也實在動他不得,只能去下達壹些警告之類的命令,讓薩德收斂壹點。

與此同時,薩德在樂不思蜀的拉科斯特城堡內卻開始展露出了驚人的文學天賦,就像是懦弱李後主的暴君版本壹樣,薩德壹邊暴虐地玩弄自己的仆人、應召女郎和演員,壹邊又仿佛擺脫了壹切規則的束縛,文學創作天馬行空,短短幾年字裏行間便有壹股已臻化境之感。

他的作品直擊人性的最陰暗面,挑戰性、宗教、法律和性別上的傳統觀念,例如在他的小說《愛情之罪》中,他癲狂地描述了壹位追逐愛情者將自己所愛之人做成蠟像永久欣賞的過程。

這是幾乎驚掉了當時所有讀者的下巴,許多文學家和哲學家對這壹橋段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雅克·拉康認為這段描述表達了薩德對傳統愛情道德的諷刺,是壹段超現實主義宣言,三島由紀夫則認為薩德使用色情手段挑釁並顛覆著他那個時代盛行的道德價值觀。這壹經典橋段也被後人在諸如《恐怖蠟像館》之類的電影中瘋狂借鑒。

恐怖蠟像館劇照

但隨著薩德越玩越大,警方終於還是抓住了他的小尾巴。

120天

1778年,薩德因為和3名男仆壹起發生“同性性行為”被逮捕,這在當時是“藐視神明”的重罪,同年,薩德因“雞奸罪”被判處死刑。

薩德在牢房內

在即將被推上斷頭臺的前夕,薩德的“命大”天賦再次發揮效用,這次,薩德妻子的妹妹來救他了。

對,就是之前求婚,但是被父親拒絕掉的那位小女兒。

要我說,做成蠟像算什麽愛情?隱忍多年,在姐夫將死之時毅然拋棄所有財富、地位、不顧姐姐頭頂上的綠光,果斷陪他越獄私奔,這tm才是至死不渝的愛情。

小女兒帶著薩德壹路潛逃,也可以說是私奔,從法國逃到了意大利。

但只逃了沒幾個月,薩德便收到消息說自己母親病重,遂想回法國去再看她最後壹眼,誰知這是法國警方設下的陷阱,雙腳剛邁入法國的土地的薩德再次被逮捕,關在文森特監獄,繼續執行死刑。

但說巧也巧,恰恰是這幾個月的窗口期,法國大革命的萌芽開始爆發,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受到了平民和左翼團體的沖擊,路易十六為了爭取更多保守派的支持,頒布了許多優待舊貴族的法令,其中就包括:免除死刑。

啊,就因為潛逃了幾個月,我們的薩德侯爵又趕上了好時候,在最後關頭,不用死了。

但死罪可免,活罪依舊難逃。

1784年,薩德被轉移到了巴士底獄,開始他漫長而沒有盡頭的終身監禁之旅。

正常人經歷這些起起落落,恐怕早已是沒了心氣,但薩德沒有,他在巴士底獄中反而爆發出了更加超常的寫作欲望,入獄第二年,他便完成了那個驚世駭俗的作品的手稿——《索多瑪120天》。

在這裏我們稍微介紹下這部幾乎顛覆了人類所有道德體系的作品,它在1975年由意大利的爭議導演帕索裏尼(PierPaoloPasolini)翻拍成電影,在意大利上映不到兩個月便被封禁,隨後又在美國上映,同樣的,又是很快就被封禁。

那部電影的海報

許多觀影者表示,觀看這部電影讓他們遭受了極端的心理折磨,但同時,又有許多電影評論家和藝術家對它表示贊揚,由於它極其挑戰底線的觀影過程以及不得不被承認的藝術性,2006年,這部電影被評為“人類十大禁片之首”。

這部電影描繪了四個有權有勢的家族,他們同意將彼此的女兒圈養在壹起,統壹通奸和亂倫,她們必須永遠完全赤裸身體,以此作為這個墮落結盟的第壹步。

這部電影中充斥著虐殺女性、兒童的血腥場景,因此幾乎被所有主流國家抵制。

我們已經無法探究薩德侯爵為何要寫這部作品,因為按照他當時的處境,明知自己將在監獄裏度過余生,已經絕無可能將其發表,但他還是將它寫了出來,或許他只是百無聊賴,記錄下了自己在腦海中能探尋到的,人性的極惡。

但時也命也,薩德自己也沒想到,他等到了巴士底獄被攻陷,等到了大革命,等到了拿破侖,等到了新政權,也等到了自由。

他向聯合政府表示,自己支持新政權,支持***和國,願意做良好公民,雖然略顯虛偽,但很管用。新政權也很慷慨,甚至給了他壹個虛職——壹個莊園的園長。

本該在此安度余生的他內心卻依舊燃燒著熊熊的創作之火,在擔任園長的幾年裏,他匿名出版了幾部色情小說,因為文學功底過硬,賣的挺好。

但有壹部沒有拿捏好尺度,叫做《賈斯汀與朱麗葉》,由於帶有極強的政治隱喻,無意中被當時的法國統治者拿破侖讀到,瞬間怒不可遏,下令查出此書的作者。

《賈斯汀與朱麗葉》

這還不好查麽,在當時對於這種暴力虐待的細節刻畫,自由無底線的大尺度描寫,超出正常人理解範圍幾個世紀的自由觀,根本就沒別人能寫了,就是妳——薩德。

S

1801年,剛過了兩年好日子,薩德再次鋃鐺入獄,這次,甚至沒有經過審判。當然,幸運之神也沒有再次眷顧他,拿破侖親自下令,監獄裏沒收所有的紙和筆,終身監禁的同時不允許薩德侯爵再寫任何東西。

這可比要了他的命還難受。他壹遍遍背誦自己好不容易出現的靈感,可常常睡壹覺就忘了前天冥思苦想出來的文字;他用指甲把字刻在監獄的墻上,但被發現後獄卒便直接用鏟子鏟掉。

就這樣熬了兩年,1803年,他在監獄中突發精神錯亂,被緊急送往查倫頓精神病院。在這裏,總算沒有人會搶走他的紙和筆了,他寫呀寫,寫呀寫,但他已經臭名昭著,早已沒有人在意他寫了什麽,也沒有人願意看他寫了什麽,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反社會的瘋子。

1814年,他在精神病院裏又連續寫了十年後,終於告別了這個世界。他將這些年的手稿都整理好,命名為《弗羅貝爾的旅行》,交給了自己兒子——多納蒂安·薩德。

他的兒子甚至沒有把手稿們帶出精神病院,轉頭就把這些手稿丟到了火盆裏,付之壹炬。

然後,他的兒子隱姓埋名,逃離“薩德”這個姓氏給自己帶來的,將會代代世襲的偏見。同年,拿破侖政府下令封禁薩德的所有作品,以及暫停由他作品改編成的文藝演出。

直到20世紀中葉,壹位名叫澤維爾·德的年輕人發現自家的倉庫裏竟然有著薩德家族的族譜和薩德侯爵的所有文章,這才推測出自己可能是薩德侯爵的後人。

1885年,在薩德幾近被世人遺忘之時,德國心理學家理查德·馮·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vonKrafft-Ebing)出版了壹本書,名為《性心理變態》(PsychopathiaSexualis),該書創造了“施虐傾向”和“受虐傾向”這兩個術語,其中描述施虐傾向的單詞是:

Sade,薩德,簡寫為“S”。

專業導師微信:xllx577註:當時的sm與我們現在所提的bdsm不盡相同,埃賓歸納的sm更類似薩德表現出的單純施虐或受虐癖好,在當時當作為壹種心理病癥看待。1929年,英國心理學家哈弗洛克·埃利斯創造了現代bdsm概念,指出了適量痛苦與快樂間的內在反應。

直到1990年前後,現代bdsm的理論基礎成型,成為我們日常談論的bdsm親密行為,它基於SSC原則(安全、理智、知情同意)構建,具體請參考文章:SSC:BDSM先驅們冒著牢獄之災也要捍衛的原則

參考資料:

薩德侯爵(1999).西弗,理查德(編輯).獄中來信.紐約:拱廊出版.國際標準書號978-1559704113.

Marshall,PeterH.,1946-(2010).Demandingtheimpossible:ahistoryofanarchism.Oakland,CA:PMPress.pp.147_148.ISBN978-1-60486-064-1.OCLC319501361.

Phillips,John,2005,TheMarquisDeSade: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0-19-280469-3.

MarquisdeSade:rebel,pervert,rapisthero?.TheIndependent.London,England:IndependentPrintLtd.14November2014.Retrieved10Novembe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