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菠蘿是怎樣培育的?
桑科木菠蘿屬常綠果樹,喬木。又名樹菠蘿、菠蘿蜜。學名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A.integra(Thunb.)Merr.;A.in-tergrifolia Forst.;A.intergrifolius Auth.)。木菠蘿屬中作為果樹的還有果木菠蘿(A.champeden(Lour.)Spreng.)、五美木菠蘿(A.gomezima Wall.)、以及面包果(A.altilis Fosberg.)等約10個種。這些種都可以互為砧木。中國產的有桂木(A.li-ngnanensis Merr.)、白桂木(A.hypargytea Hance.)、尖葉桂木(A.nitidus Trec.)等,果可食,可互為砧木。
起源與分布
木菠蘿為印度原產。後傳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阿拉伯、留尼旺和毛裏求斯等。17~18世紀傳入巴西和巴勒比海諸國。全世界熱帶亞熱帶低地都有栽培,以印度栽培歷史最長,面積最大。
中國種植木菠蘿已有千余年歷史。唐《酉陽雜俎》(9世紀)已有記載,《廣東通誌》和《瓊州府誌》(1511年)記述:“肅梁時(南朝,502~557),西域達美司空攜種子播於南海者……他處皆自此分布。”現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和臺灣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以海南栽培最多。
特征與特性
高10~20米或更高。具白色乳汁。樹皮黑褐色。枝有環狀托葉痕。單葉互生,厚革質,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22厘米,寬6~9厘米,先端鈍,基部廣楔形,全緣(幼苗期有些葉片3裂),兩面無毛,背面粗糙,葉柄長1.5~2厘米。在主幹和粗大的分枝或粗大的側枝上長出結果枝。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雌花序長4~15厘米,直徑3~5厘米,鮮綠色,著生位置較同壹結果枝上的雄花序低;雄花序長約5厘米,直徑約2厘米,表面較光滑,暗綠色;花很小,白色。果大,橢球形或球形,重4~20千克或更大,外皮有六角形的瘤狀突起,熟後香氣濃;瘦果卵形或橢球形,偏扁,長約3厘米,其假種皮由花瓣裂片發育而成,肉質或漿質,金黃色,鮮食香甜爽滑,有特殊的蜜香味。種子淺褐色,卵形或長卵形,煮熟後味如栗(見圖)。花期2月至4月。果熟期6月至8月。
木菠蘿喜高溫多濕的低地環境,多種在海拔高度600米以下的低地。年平均氣溫≥21℃,最冷月平均氣溫≥13℃,絕對最低溫度>0℃,偶有輕霜的地方仍能開花結果。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過於幹旱、瘦瘠或常有低溫霜凍的地方生長不良。宜在高溫潮濕、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低丘陵地或平地栽培,以村舍周圍栽培結果最好。
主要品種
中國的木菠蘿有幹包和濕包兩大類。幹包類成熟時果皮軟而韌,果皮的乳突壹般較平,假種皮肉質,爽脆,風味好;濕包類的果皮乳突壹般較尖,成熟時果皮不韌,易破,假種皮近漿質,粘糊。由於長期用種子繁殖,不同植株間在果實大小、形狀、假種皮薄厚、風味和葉片大小等均有較大差異。壹般春季開花,每年結果壹次,也有四季開花結果的。中國很少成片栽培,還無定型的品種。
栽培技術要點
可用種子、圈枝或嫁接(補片芽接)法繁殖。因用種子播出的幼苗須根少,移植難成活,多為直播,或用容器育苗,帶土定植。木菠蘿種子不耐貯,宜采後即播。選果實中段的頂尖基部圓之種子播種較好。8~11個月齡的小木菠蘿作砧木最好。定植行株距8~12米。肥水足,植株生長迅速。壹般植後3~8年開花結果。農戶常用刀砍樹幹,促進開花結果。如結果過多過密,應行疏果。成熟果不耐貯運。
經濟價值
木菠蘿果肉含糖15%以上,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A。可鮮食、制果汁、果醬或蜜餞,也可釀酒。種子富含澱粉,可煮、烘、炒或炸後食用,味美如栗;和瘦肉煮食,可治療婦女產後乳汁缺乏癥。未成熟的果實可作菜肴。有些國家作糧食。其木材幹後不變形,橙黃色,紋理美觀,可制高級家具。木菠蘿樹形美觀,生長快,又是良好的綠化樹種,宜在熱帶和溫暖亞熱帶地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