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的生平事跡有哪些?
居裏夫人(1867—1934),波蘭裔法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因對放射現象的深入研究,1903年居裏夫婦獲諾貝爾物理獎;因發現“釙”和“鐳”兩種放射性元素,1911年居裏夫人獲諾貝爾化學獎。
居裏夫人,原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出生在波蘭華沙。她的父親畢業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在壹所大學預科學校擔任數學和物理老師,母親是華沙壹所女子學校的校長。
瑪麗亞從小就特別能吃苦耐勞,學習非常專註。在中學,她已經掌握了英、德、俄、法、波蘭等5國語言,中學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她渴望著繼續學習,但為了幫助家庭和積攢學費,她不得不在鄉村當了壹名家庭教師。6年後,她帶著壹包舊衣服離開家鄉,到巴黎求學。
在巴黎,她壹心撲在學習上,從不為都市的繁華和喧鬧動心。長期的營養不良,使她體質非常虛弱,常常因又餓又累而暈倒。嚴冬寒冷的夜晚,屋裏的水都結了冰,她凍得渾身顫抖無法入睡,只好把所有的衣服都找出來,盡可能穿得多壹些,鉆進被窩再把剩下的衣服都蓋在被子上,連惟壹的壹把椅子也壓在被子上,造成壹種有重量和溫暖的感覺。她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巴黎的春天。就這樣,她在巴黎經歷了4年的寒窗苦讀。
艱苦的生活,培養了居裏夫人不畏艱辛、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研究鐳的放射性時,必須用瀝青鈾礦的廢渣做原料來提取鐳鹽。居裏夫婦沒有實驗室,只好在壹個廢棄的破棚屋裏做實驗,大部分提煉工作就在院子裏進行。因為請不起幫工,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居裏夫人都穿著布滿灰塵染滿試劑的工作服,既是學者、技師,又是工人。每天用壹根和她人差不多壹般高的鐵棍,在大鍋裏攪拌著壹堆沸騰的瀝青礦渣,煙熏著她的眼睛和咽喉。到了晚上,她累得筋疲力盡,飯也吃不下。在這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了增加收入維持實驗,居裏夫人還兼著壹所師範學院物理學講師的工作,而且這時他們的女兒才兩歲。經過4年艱苦卓絕的工作,他們終於從8噸鈾礦廢渣中成功提煉出0.1克的鐳鹽,分離出放射性極強的兩種新元素,壹種起名為釙,是為了紀念居裏夫人的祖國波蘭;另壹種起名為鐳,意思是放射性元素。
居裏先生因車禍去世後,居裏夫人以超人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繼續完成鐳的研究。由於她確定了鐳發射的β射線是帶負電的電子,引起物理學和化學界巨大反響,從此開創了原子時代,導致了原子能應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