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像錢學森的人還有哪些啊

像錢學森的人還有哪些啊

華羅庚(1910——1985),我國著名數學家,江蘇金壇人。1924年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數學和外語。1930年發表《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數學家熊慶來發現後邀請他到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這期間寫有《堆壘素數論》,並開展了矩陣幾何和多復變函數論的研究。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邀請前去進行研究和教學,兩年後受聘為伊利偌大學終身教授。1950年1月27日離美回國,3月16日到達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他放棄優越條件,投身祖國建設的行動對當時的海外學者影響很大,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第壹個回國的世界著名學者。他的著作甚多,並被譯成多國文字。他的《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獲1956年第壹屆國家自然科學壹等獎。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論、矩陣幾何等許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不僅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而且非常重視數學的應用和普及工作,這方面的著作有《統籌法平話》、《優選學》、《談數學歸納法》、《優選法平話》等多種。他歷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數學研究所所長、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等職。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等。1985年6月應邀到日本講學,12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閔恩澤,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陸婉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同屬於石油化工領域,為我國的石油化工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和她同歲,今年都82歲,他和她是壹對夫妻,已風雨同舟,攜手相伴55年。他和她都獲得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從國內到國外,***同的理想與抱負使他們走到了壹起。1950年,兩人結為百年之好。博士畢業後,美國方面以年薪1.5萬美元的優厚待遇挽留他們(當時在美國買壹輛普通的汽車只要2000美元,買壹棟房子1.5萬美元,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壹年就能買壹棟房子),但兩人卻不為所動,頂著種種巨大的壓力,於1955年毅然回到祖國。那時的中國無論在物質條件方面還是在石油科技發展水平上都與美國有著天壤之別,他們每人每月的工資僅為200多元人民幣,但在當時這已是“高薪”了。閔老和陸老對於祖國給予他們的承認和待遇非常滿意,他們決心把在國外學到的先進科學理論知識應用於我國的石油科技研究中去。

林明月,生於臺灣,現任上海港信息中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委、全國臺聯副會長、上海市臺聯會會長。1980年為了壹顆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毅然從美國來到上海港工作,這壹幹就是22年。她是響應鄧小平同誌的改革開放的號召,毅然放棄美國的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到祖國大陸,她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當時回來後有些民主黨派希望她加入民主黨派,她非常執著,她說,我任何黨派不參加,要參加就參加***產黨。

蔡安妮,北京郵電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政協委員。她與孫景鰲教授(已故老伴)***同創立和領導了多媒體通信與生物特征識別部級重點實驗室,先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國防科工委“八五”和“九五”攻關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2004年的夏日格外炎熱,剛剛痛別相濡以沫的老伴孫景鰲教授,蔡安妮教授又發現自己罹患惡疾。然而,在困難接踵而至的打擊下,她仍然保持壹如既往的平和。蔡教授是我國“文革”後第壹批通過教育部和外交部聯合舉辦的出國留學選拔考試公派出國的教師之壹。在獲得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後,她毅然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祖國,投身於教育、科研事業。多年來,她壹直堅守在教學科研的第壹線,取得了壹系列的研究成果。

天津森氏公司董事長,天津慈善協會副會長,中國‘慈善之星’張森儀先生在美國已有自己企業,但他在1996年毅然回到祖國,來了卻他半生未遂的心願——在祖國設立壹個以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為主,以事業為基礎的助學基金會。1998年,張森儀先生把本企業獲得的第壹筆利潤10萬元,全部捐給了自己的母校——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貧困學生。1999年,張森儀在天津市北辰區出資創辦了‘宏誌班’,專門招收成績優異的貧困學生,並為他們提供壹切學習費用。‘宏誌班’自開辦以來,張森儀捐款超過300萬元,另出資50萬元資助兒童福利院的孤兒。至2001年,已資助天津市北辰區大、中、小學生1329人次。回國十多年來,張森儀以樂於助人的承擔意識,***向社會捐款700萬元。2003年10月31日,張森儀與天津市慈善協會簽訂協議,約定森氏公司每年把企業利潤的50%捐給慈善協會,建立‘森氏慈濟助學專項資金’;同時約定:在張森儀先生沒有足夠精力管理企業時,將把企業全部捐給慈善協會,存入‘森氏慈濟助學專項資金’。壹個成功的企業家,壹個慈善的老人,以自己篤實的行動否定了傳統的‘商人’定義,踏行慈善壹條路,去奔向他趨於完整的人生。

值得稱道的是,隨著祖國經濟的騰飛和綜合國力的強大,特別是祖國對歸國人員創造了許多優惠條件,近年來,不少已圓和眼看就要圓“美國夢”的學者專家、留學生,乃至企業家,為了響應祖國的召喚和自身的更好發展,毅然放棄“美國夢”回到祖國效勞或創業。據《華盛頓郵報》不久前報道:3年前放棄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和國家衛生研究所的優越工作、回國從事癌癥研究的科學家喬友林,兩年前從美國歸來,現為上海服裝設計師的宋進進等亦屬此壹類。他們都是權衡利弊之後作出的選擇,正如喬友林所說:我有壹種責任感,覺得應該回報祖國養育之恩;又如宋進進所說:“在美國,我知道未來什麽樣,我會買車,我有能力買房子,我可以完成我的‘美國夢’。但我不喜歡太容易預見的未來,我回國正是為了探索未來。”據最新報道,至今從美國乃至世界各地歸國的學人和留學生已達14萬多人。顯然,大批有誌回國創業和服務的人士都把“歸國夢”看得重於“美國夢”,樂於把圓“美國夢”變成圓“中國夢”!

人所***見,今日世界,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壹個國土遼闊、擁有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占世界人口1/5、經濟、科學正以日新月異的步伐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洪流的中國,正向國內外有才華、有膽識、有抱負、特別是有財力的人們,提供廣闊的競爭和發展機遇,吸引他們去做或圓“中國夢”。撇開前途無量的各行業的企業家不談,即以打工族來說,時下許多在高科技企業、外企、科研、金融機構等就業人員,其待遇並不比國外差,特別是生活素質的提高和價廉的服務和商品,很有誘惑力。因此“中國夢”不是懸空的“畫餅”,而是實實在在的“美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