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帶著美學與文化自信講述歷史視野裏的建黨故事

帶著美學與文化自信講述歷史視野裏的建黨故事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中的這段話想說的是壹部好的文藝作品應該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壹。近期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以收視與口碑雙贏的成績有力佐證了這個著名論斷。該劇通過對 歷史 現場的藝術再現和真實還原,圓滿完成了對壹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產黨成立等大事件的全景式敘事。可以說,《覺醒年代》打造了重大主題電視劇的新的天花板,超越了“寓教於樂”和“文以載道”的常規預期。這壹具有史詩氣質與文獻價值的大戲將我國電視劇中的“ 歷史 正劇”這壹品類推進到了壹個嶄新高度,堪稱標桿式、經典意義上的、“文質彬彬”的優秀文藝作品。

首先,《覺醒年代》以其高超的敘事技巧講述了 歷史 視野裏的中國故事。

沒有強烈的 社會 責任感和 歷史 使命感,沒有對百年前那段 歷史 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對 歷史 人物的準確把握,很難駕馭這類宏大敘事的戲劇結構。辛亥革命後,國家很長壹段時間處於分裂狀態,從1915年到1921年,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山河破碎,風雨飄搖。軍閥、政客妳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幻大王旗”。而新舊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產業工人等群體則無不在國與家、個體與 社會 、 歷史 與未來之間苦悶、仿徨、吶喊、掙紮。如何在眾多的 歷史 事件和 歷史 人物中做出取舍?該劇遵循“大處不虛、小處不拘”(導演張永新語)的原則,從宏觀(國家命運)、中觀( 歷史 事件)、微觀(個體前途)三個層面開展雙主角(李大釗、陳獨秀)敘事,在忠於 歷史 的同時合理虛構情節與細節,故事講述環環相扣,張弛有度,宜繁處濃墨重彩,當簡處壹筆帶過。在保證敘事的完整性和清晰度的前提下,鏡頭節奏充分照顧到觀眾情緒,劇中不斷運用蒙太奇手法,閃回、穿插敘事,將六年甚至更大時間跨度裏發生在中國廣袤大地,乃至遙遠的日本、法國等廣闊世界裏的 歷史 事件和事件裏的人物做出了巧妙的戲劇安排,故事精彩而不失其真實。

特別要提到的是,該劇主創團隊不但深具實力與定力,而且匠心獨運。舉兩個例子。魯迅先生在其《我怎麽做起小說來》壹文中曾提到:“但是新青年的編輯者,卻壹回壹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壹篇,這裏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壹個”。而劇中對此就做了十分精彩的演繹。另外在劇中線索貫串上起著很重要作用的“郭心剛”這個虛構角色,其實也是以五四時期烈士郭欽光為基礎原型“半虛構”的。這樣的案例在劇中俯拾皆是。“無壹字無來處”的嚴謹創作態度和現實主義精神是該劇壹大亮點。

其次,《覺醒年代》以豐富的視聽 娛樂 手段營造了多姿多彩的影像美學。

該劇片頭即以壹組黑白風格的靜幀鏡頭將觀眾直接帶入特定的 歷史 語境:木刻風格的逶迤長城,古老城池下負重滯行的駱駝,陳舊的車輪碾過深深的車轍,風葉緩緩轉動的鐵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艦,布道者式的文化先驅,覺醒後抗爭的青年和民眾等等。這組鏡頭明確了該劇寫實與寫意糅雜的美學風格,而這壹風格十分契合特定的時代氣質與 社會 氛圍。劇中少年陳喬年戲弄父親陳獨秀的“坐井觀天”的青蛙,陳延年從水杯中細心挑出的卑微渺小的螞蟻,“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螳螂擋車”的螳螂,子美(陳獨秀之女)寵養的鴿子英英(源自詩經“英英白雲,露彼菅茅”)等等小動物,不時出現在觀眾的視線裏,點綴全劇。這些看似閑篇,與環境渾然壹體的生命,構造了壹個若隱若現的意象系統,主創們運用象征、隱喻的藝術手法,意在表達,在當時那個“強權蹂躪公理,強者欺侮弱小”的 社會 裏弱小民眾的生存境況和他們的抗爭。

“賦比興”是中國傳統的詩歌手法,該劇主創在劇中做了創造性發揮。蔡元培對陳獨秀的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和程(陳)門立雪;陶然亭“高山流水”曲調伴奏下的紅泥火爐、紅梅黃酒,三位知己把酒暢飲;長城之巔高君曼帶領孩子們齊頌李大釗的《青春》等等橋段和場景,無壹不呈現出無與倫比的東方詩意美學。而這壹切,又是建立在反帝反封建的覺醒、啟蒙和革命語境下,最大限度引發了觀眾的***情和***鳴。值得壹提的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關鍵場景,卻是在類似列賓油畫的光影鏡像中呈現,這使得該劇在敘事語言和國際交流上完成了壹次交融,極大豐富和拓展了該劇的傳播空間。

在細節處理層面,該劇服裝、化妝、道具、美術等部門在時代感的還原上可圈可點,而攝影和燈光等工種也成功地營造出特定時空裏的理想之光與悲壯色調。可以說,《覺醒年代》不光是給觀眾提供了故事大餐,同時也提供了壹場豪華的視覺盛宴。

第三,《覺醒年代》成功塑造了百年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群像,整體性、創造性呈現了壹代啟蒙者和文化先鋒、革命先驅的精氣神,這是該劇的壹大亮點。

眾所周知,以劇的方式講述主角為知識分子的故事難度較大。內在精神如何設置為抓人眼球的行動線和劇情,是擺在編、導和演員面前的現實難題。所幸的是,主創們在做了大量功課的基礎上,把準了時代之脈,抓住了人物之魂。“行無愧怍心長坦,身處艱難氣如虹”的陳獨秀,慷慨悲歌的李大釗,寬厚老成的蔡元培,面冷心熱的魯迅,清澈包容的“我的朋友胡適之”等等人物無不形神兼備,在劇中煜煜生輝。壹如他們在黑暗年代以如椽巨筆喚醒沈睡的中國,照亮 歷史 的天空。當陳獨秀吟誦蘇軾之詞章:“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當青年毛澤東抱著《新青年》雜誌在雨中、在泥濘長街中奔跑;當魯迅寫完《狂人日記》躺在地上眼角流淚時,觀者無不心潮澎湃與之***振。劇中淚點不斷,自立自強、艱難求索最終悲壯犧牲的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因巴黎和會不能“還我青島”壹夜白頭的郭心剛等人物形象也給人以強烈的 情感 體驗,並因此心靈得以凈化,人性得以升華。

即便是作為新文化運動對立面出現的辜鴻銘、黃侃、劉師培等保守派人物,在劇中也表現出那壹代學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操守。正是這些人***同構成了那個時代的豐富長卷。

該劇在人物塑造方面還有壹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不僅講述了這些先驅者艱難的啟蒙之旅和開天辟地的創世偉業,同時還通過他們彼此的關系互動,通過他們的家庭生活,刻畫出了壹個又壹個個性迥異、有血有肉的大寫的人。

“ 歷史 不會忘記,陳獨秀、李大釗等壹批具有留學經歷的先進知識分子,同毛澤東等革命青年壹道,大力宣傳並積極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創建了中國***產黨,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壹新。”電視劇《覺醒年代》的創作團隊正是秉承了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壹理念,帶著美學與文化自信,出色地以影像方式還原了壹個文化覺醒、思想啟蒙的時代。100年過去了,如何愛國?如何繼承傳統?如何以青春之軀創造未來?該劇以其 “文質彬彬”的卓越品質給當代青年提供了很好的鏡鑒範本。

作者:李安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專職研究員)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