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時代的彩陶有哪幾種類型
新時期時代早期陶器
裴李崗文化(前5500~前4900)
磁山文化 (前5400~前5100)
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
裴李崗文化(前5500~前4900)
河南新鄭,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
紅陶雙耳三足壺
紅陶雙耳三足壺,裴李崗文化,1978年河南新鄭裴李崗出土,高13.9厘米,口徑6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
河北武安,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刺紋、劃紋、乳丁紋等。
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
發現於甘肅秦安縣大地灣,其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另外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裏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
紅陶繩紋碗
紅陶繩紋碗,大地灣文化,容器,甘肅秦安大地灣1期遺址出土,高7厘米,口徑17.8厘米,甘肅省博物館藏。
新時期時代中晚期陶器
遺址類型: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陶器種類: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
仰韶文化
分布: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
年代: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社會經濟: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以農業經濟為主,輔以采集、漁獵和飼養牲畜。
原料:細膩而有粘性的黃土;天然的赭石、紅土或錳土。制作方法:泥條盤疊法、慢輪修整、直接捏塑
呈色:橙黃、紅或紅褐色;紋飾呈黝黑或殷紅色。
彩陶——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圓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長頸大腹壺、圓唇直口鼓腹罐
風格:樸實厚重
彩繪紋樣:動物紋(人面紋、魚紋、 魚鳥結合紋、 鹿紋) 幾何紋 (寫實紋飾-抽象幾何紋)編織紋
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葬具,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甕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壹種甕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於陶甕中,以甕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壹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鹿紋彩陶盆 人面魚紋盆 魚鳥紋細頸瓶
彩陶船形壺
新石器時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高15.6厘米,長24.8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幾何紋彩陶缽、瓶布紋陶缽底部印痕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口徑14.7厘米,這件陶缽的底部有布紋印痕,是制陶時把未幹陶坯放在麻布上襯墊所致。布紋紋理粗細不均,粗線直徑約
0.4厘米,細線直徑約0.05厘米,反映出當時紡線、織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遺址出土有許多紡線工具-陶
紡輪,用陶紡輪紡好壹定量的線以後即可織布。當時人們織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織機,又稱“原始腰機”。
紅陶小口尖底瓶
紅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汲水器,陜西臨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徑6.5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彩陶——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代表:河南陜縣廟底溝和陜西華縣泉護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風格:挺秀飽滿、輕盈而穩重
彩繪紋樣:紋樣多為兩端相交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植物紋),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構成的三角形紋(幾何紋),還有少量的動物紋和編織紋。
彩陶花瓣紋盆
陶花瓣紋盆,新石器時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陜縣廟底溝出土,高12.2厘米,口徑20.3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勾葉紋彩陶盆 植物紋彩陶盆 魚鳥紋彩陶盆
彩陶鯢魚紋瓶
彩陶鯢魚紋瓶,汲水器,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類型,甘肅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徑6.8厘米,甘肅省博物館藏。
漩渦紋曲腹盆
鸛魚石斧缸
新石器時代、陶質彩繪、器高47cm、口徑32.7cm。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壹件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征,是壹件罕見的繪畫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