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重新出發:在原生家庭中重塑自我

重新出發:在原生家庭中重塑自我

先來說壹個故事,壹位媽媽和壹個小男孩來公園廣場玩耍,公園上有長長的石階,石階對於小男孩說爬上去,非常不容易。但小男孩壹步步往上爬,沒有讓媽媽幫忙,而媽媽也在壹旁表示鼓勵。終於,小男孩爬完所有的石階,媽媽走過來,開心地親了他。

故事裏的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從小林肯家境貧窮,但家庭教導林肯要善良和不畏艱難。以至於後來他歷經22年的競選議員和總統的生涯,前後面對9次失敗,最終才在51歲的那年,才成為美國總統。假如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林肯早就放棄去當別的工作。可見家庭教育,對於個人成長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環境,容易培養出健康發展的人;而糟糕的家庭環境,對許多人來說,不止是噩夢:2008 年,豆瓣網友組建了壹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小組,人數壹度超過 123 萬人,現已再也搜索不到。小組成員在帖子裏控訴父母,表示父母對他們的成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負面影響,言語中充滿著怨恨、消極、自卑,壹度將父母視為仇人。

關於家庭對成長的影響,蘇珊.福沃德博士撰寫了壹本名為《原生家庭》的書,書中將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的父母,貼切地形容為“有毒”,並壹壹展示了不同類型的“有毒”父母。但蘇珊博士寫這本書,不是為了去聲討這些父母,而是去幫助受有毒父母影響的孩子,逐步走出陰影,成為更好的人。

其實,蘇珊.沃福德博士已經寫過不少關於處理父母、愛人關系的書籍,例如《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情感勒索》等等。還因為這壹系列的心理學叢書,以44周時間長久盤踞在《紐約時報》榜首。除了寫作,蘇珊博士還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為患者治療。

那麽,在《原生家庭》壹書中,蘇珊博士跟我們展示了哪幾種“有毒”的父母?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中,中了毒?中毒後,如何解毒?以下將為妳壹壹解讀。

壹、原生家庭:三種有毒的父母類型

壹般來說,咱們跟父母的家庭可以稱之為原生家庭,在這個環境裏,媽媽爸爸是咱們的學習對象,而咱們則是模仿父母的行為成長的,如果壹個家庭裏還有兄弟姐妹,大家相互之間還會影響。

怎麽說壹個原生家庭有毒呢?蘇珊博士解釋說,就是那種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的父母,而且影響還是持續性的,並且在子女長大後,還壹直支配著子女的生活。當然,有些影響哪怕壹次,也足以影響終身,例如性虐待和身體虐待。

蘇珊博士列舉了幾種“有毒”的父母類型,包括不負責任型、操控型和虐待型。

不負責任型的父母可以說是還沒長大的小孩,他們非但沒有做父母應盡的責任,例如提供物質、情感、身心保護和引導,竟然還希望孩子能夠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德伯家的苔絲》壹書中也是描述了壹出故事:主人公苔絲的父母非但沒有給苔絲提供物質、教育等等,而是靠著苔絲的美貌去掙錢,最終導致苔絲被誘奸。壹旦父母將本來是自己的責任強加到孩子身上,家庭的角色分工就會變得異常奇怪: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對象,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除了不負責任的父母,還有壹種父母被蘇珊博士叫做“操控型”父母,在這種父母眼裏,子女的人生就是父母的人生,最後替子女做主的必須是父母。在父母操控下的孩子,很容易失去信心,變得畏手畏腳,什麽都不敢去嘗試,長大了也沒有應有的成熟。為什麽這種父母需要操控孩子?因為在他們眼裏,如果子女不再需要他們,就意味著他們被孩子拋棄、背叛,甚至乎還覺得子女的成長在威脅他們的生活。這些父母對孩子有著嚴重的依賴,需要通過控制孩子,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最後壹種類型非父母最令人心寒,除了給子女造成心理傷害,也對子女造成身體傷害——虐待型父母,包括身體虐待型、言語虐待型還有性虐待型。

身體虐待型的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非常差,壹旦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泄,就會選擇孩子來施以暴力。至於會給孩子造成什麽樣的傷害,他們則會對自己進行心理安慰,比如說這樣做是為了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等等。

而言語虐待型父母則通過開玩笑、爭強好勝、公開場合大聲咒罵等形式在語言上來孩子進行攻擊。例如《原生家庭》壹書中,菲爾的父親經常羞辱和捉弄他。壹旦菲爾作出反抗,父親就會說他沒有情趣,只是跟他開開玩笑。最終,長大後的菲爾對自己失去信心,也變得非常敏感。壹旦孩子受到言語虐待,他們並不知道這些評價是否正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相信這些評價,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很沒用。

最後壹種則是亂倫。通常是家庭成員以性興奮為目的進行身體接觸,哪怕不接觸,如裸露身體也會對孩子進行傷害,而這種行為往往是進行保密的。亂倫破壞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信任,同時亦傷害了孩子的感情。

總而言之,有毒的父母往往是自我為中心和帶有利己觀點,在他們世界裏,孩子是他們的玩偶,他們壹聲令下叫子女往東,子女萬萬不能往西走。

除此之外,這些有毒的家庭成員必須和有毒的父母的思想行為表現壹致,絕對不能表現出過硬的個性,不然就會遭到其他家庭成員的抵制。

在他們眼裏,和他們不壹樣的,就是不好的,最終孩子也為了融入家庭,而強迫自己服從父母。

二、中毒的孩子:無法健康成長

受父母負面影響的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些人認為這並沒有什麽大不了,畢竟他們身體也沒有受到什麽傷害,心理傷害自己調節壹下很快就好了,但實際上,他們不知道情感暴力的威力也很強大。

遭受傷害的人,通常都會保持沈默,因為如果壹旦告訴別人,不僅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還可能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帶來麻煩。除了沈默,還有人會繼續聽從爸爸媽媽的意思,因為在他們眼裏,既然反抗不了,那還不如聽爸媽的話,如果不聽,他們內心也會覺得這等同於背叛家庭。

由於內心的壓抑得不到釋放,不少人還會在壹邊服從爸媽的同時,壹邊用極端的方式來釋放壓抑,例如通過暴飲暴食、沈迷酒精和毒品來釋放自我,逃避現實。

三、走出原生家庭:如何重塑自我

在有毒的家庭成長的孩子是可悲的,往往長大後無法從陰影中走出來。但也有不少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狀態,想要去重新調整,蘇珊博士給出了以下的解決辦法:

1、清理情緒:合理地進行發泄

在做任何行動之前,最應該是先清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壹味進行壓抑,或者去弱化和抹殺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首先應該將自己的憤怒、悲傷通通從心中清理出來。其實憤怒是正常的,不需要因為憤怒感到慚愧。憤怒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排遣,例如對照片發泄、捶打枕頭、做做運動。在發泄憤怒之中,還可以知道,其實自己的底線在哪裏,對於父母的行為,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除了憤怒,處理悲痛的情緒同樣很重要。無愧疚地適當發泄悲痛的情緒出來,是處理與父母的關系的重要壹步。

2、分清楚父母和自己的界限:克服錯誤觀念

不少人認為,壹旦和父母的意見相反,就容易陷入這樣的觀念:“父母永遠都是對的”“我怎麽能夠不聽他們的說話呢”,這樣錯誤的觀念容易令人感到無助、煩惱、害怕。這樣的錯誤觀念下,只會帶來惡性循環,所以,認清楚錯誤觀念,並分清楚父母和自己的意見,是擺脫有毒父母的重要壹步。

父母的感受是重要,但相比之下,自己的感受在人生中才是最重要的。其實,與父母的意見不壹致,是很正常的,畢竟妳不是妳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不是說完全跟父母的情感進行割裂,而是說妳可以做自己,父母也可以做自己。

3、與父母對峙

只有面對父母,才能夠徹底克服他們對妳的影響、妳心底裏的恐懼,為妳和父母之前的關系重新找到定位。

與父母對峙之前,還得做好充足準備。首先,先問問自己,是不是能夠堅強地面對父母的任何反應,而不是說父母憤怒或悲傷就馬上服軟。提前做好演練,以保證自己想對父母說的都能說出來。

當然,對峙的結果,可能是爸媽表現出理解和支持,這時候就可以引導爸媽以後可以怎麽做;又有可能是爸媽覺得現在這樣也挺好的,自己只能不對他們再抱任何希望,但還是跟他們保持壹定聯系;最後壹種,有可能父母會變本加厲,這時候蘇珊博士的建議是,最後放棄和父母的情感。放棄是不是意味著失敗?在蘇珊博士的眼裏,根本不存在失敗的對峙,無論對峙之後發生了什麽事情,只要鼓起勇氣作出改變,那就是勝利了。

在《原生家庭》壹書中,不少案例在蘇珊博士的幫助下,也漸入佳境。書中所給我們展示的是,在不良環境的家庭中,孩子會被潛移默化中學習父母的不良行為模式、溝通模式和情感模式,並對成年後的人生產生不良影響。蘇珊博士建議大家應該采取積極應對的方法,只有走出改變的那壹步,悲劇才有機會終止。

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組的做法,的確給父母帶來很好的反思機會,但不應該將所有的責任放在父母身上,壹來應該放棄對父母的完美化幻想,二來不再用父母對自己的傷害去攻擊他們,也不寄望能夠改變父母或推卸責任。壹旦接受這些問題,找到原因,勇敢去面對,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