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1980年代上海魅力有多大?有副縣長為調回上海寧願做糊紙盒臨時工

1980年代上海魅力有多大?有副縣長為調回上海寧願做糊紙盒臨時工

作者蘭臺

上海這座城市,它的魅力有多大?

生活在2021年的人們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真的有副縣級幹部為了調回上海,寧願不要職務,不要待遇,寧願回上海在街道工廠做壹個糊紙盒的工人。

這真不是我胡說八道。

生產建設兵團這個系統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但是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相信聽到過的就沒多少了。

為什麽會設立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主要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末,我國工業化過程中急需橡膠作物,當時我國能生產橡膠的地方很少,只有海南可以生產壹些,其余都要進口。

於是為了節約寶貴的外匯,有關部門決定在緯度和氣候條件差不多的雲南西雙版納地區成立生產建設兵團。

另壹個目的則是想利用這種方式,可以盡快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和文化。

於是當時從四川、北京、上海、重慶以及雲南本地昆明招收了大量年輕人,當時為了招人,兵團還派了演講組在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等地到處巡回講座。

1974年兵團編制撤銷,又重新恢復了農墾局、農場編制。

因為招收了全國各地的年輕人,自然要從這批年輕人裏提拔壹些幹部,所以不論是四川、北京還是上海,都有壹些表現出色或者老實肯幹的年輕人被提拔到了領導崗位。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有上海年輕人當時已經被放到了副縣級崗位上。

但是隨著恢復高考,隨著大返城等等事件發生,這些已經被提拔為副縣級幹部們也人心思動起來,他們也想能不能回到上海、北京、成都、重慶。

他們相比普通農場工人,多了壹個幹部身份的羈絆。

實話實說,如果不是招收了大量來自上海、北京的年輕人,這些20來歲的年輕人是不可能在這麽年輕的時候就被放到正科、副處的位置上去的。

這些年輕的幹部也知道他們要是選擇調回老家,只能放棄雲南這邊壹切職務和待遇,回老家重頭開始。

有些級別低的還行,但是如本文主人公這樣,已經成為副縣級(副處級)幹部的,他就比較躊躇了。

不過最後,他還是和妻子(同為上海人)決定放棄西雙版納的壹切,回上海。

但是當時已經是1981年了,他別說回上海當工人,就連正式工身份都很難獲得了,最後上海方面表示,如果壹定要調回上海,只能選擇去街道工廠做臨時工糊紙盒子。

最後,他和妻子左思右想了很久,還是決定放棄副縣級級別回上海去做壹個街道工廠的工人。

這件事可不是我胡說,這是記載在《中國知青夢》裏的壹個很經典的故事,而故事的結尾是在20世紀90年代,這位曾經的西雙版納風雲人物已經成為自由職業者,在弄堂口擺了壹個修鞋攤。

為什麽上海有這麽大魅力?

那是因為才剛改革開放,上海是當時我國最發達,最和國際接軌的城市,當時的上海和雲南邊陲的農場,完全是兩個世界。

下面有壹組數據,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1980年代初刊登的壹篇關於上海的文章,當時美國人就認為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發達,最文明的城市。

文章裏提到僅1980年,上海第壹百貨就售出14766輛自行車,11424輛縫紉機和12509臺電視機,壹年的營業額可以達到壹億四千萬美元。

1980年,上海有8000座工廠,從女工手工粘貼紙袋的小作坊到巨型鋼鐵廠各種各樣:上海生產的春雷牌收音機;飛人牌縫紉機;白貓洗潔劑和大白兔奶糖;金象巴士和白象電池等等。

那壹年上海生產了價值390億美元的商品,占當時全國工業產值的八分之壹。

現在上海雖然與西雙版納還有巨大的差距,但是至少沒有“代差”了。

當然,這也是當年才會出現的事情,現在應該不會有上海年輕人會這麽幹了。

END

參考資料:

《中國知青夢》,作者:鄧賢,出版社: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