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作華
外有日本的幹預,內有馮玉祥的倒戈,郭松齡焉能不敗。
“郭松齡反奉”戰爭,郭松齡最得意的時候無疑是在1925年12月,先是5日奪取奉軍前沿防線連山,7日又奪取奉軍重鎮錦州,可謂是勢如破竹,如若不發生後來的事情,郭松齡不出數日即可直達奉天城下。而反觀張作霖,此時能夠直接調動的部隊就只有張作相的第五方面軍近5萬多人,而黑龍江的部隊因蘇聯控制的中東鐵路拒絕運送,所以無法按時到達。
因此當時在奉天的張作霖是隨時準備逃跑,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張作霖是“當即命令內眷收拾細軟轉移,府內上下手忙腳亂。10時檢點就緒,即以電車27輛,往返輸送(家私)南滿貨棧。然後令副官購入汽油10余車及引火木柴等,布滿樓房前後,派兵多名看守,壹旦情況緊急,準備逃跑時付之壹炬”,並隨時準備通電下野。
同時當時的張作霖還派王永江去召集省城各法團負責人開會,並轉達他的意思,王永江說道:“大帥讓我召集妳們大家來談。軍事情況,對我們是不利的,但集中兵力還可背城壹戰,不過使家鄉父老遭到兵的蹂躪,大帥是不忍心的。
大帥說,政治好像演戲壹樣,郭鬼子嫌我唱得不好聽,讓他們上臺唱幾出,我們到臺下去聽聽,左右是壹家人,何苦兵戎相見。煩妳們辛苦壹趟,專車已經備好,妳們沿鐵路向西去迎接他,和他說明,我們準備正式移交”,從張作霖的表現可知,當時奉軍所面臨的處境是有多麽危急,而也可知郭軍離勝利是有多近。
但就是在郭松齡節節勝利,張作霖節節敗退下,形勢卻突然發生了大逆轉,郭松齡的處境是急轉直下。先是內部的兩位盟友突然內訌,馮玉祥為了拓展自己的地盤,突然率軍大舉進攻李景林的部隊,並搶奪了直隸省的地盤,同時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如此郭松齡是再也得不到盟友的協助,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再是日本的突然加入,當時日本本來是支持郭松齡的,當時因郭松齡斷然拒絕日軍的無理要求,於是日本轉而支持張作霖,並由此禁止郭松齡軍隊通過日本控制的鐵路向奉天集結。而後,郭松齡不得已只能命令主力徒步向奉天進發,由此郭松齡錯失了向奉天進攻的最佳時機。此後,日本更是以“護橋”、“換防”為由,從日本國內和朝鮮緊急調入兩個師團,分駐馬三家、塔灣、皇姑屯壹帶,拱衛奉天。
如此,在內憂外患下,郭松齡是壹潰千裏。日本人的幹涉,馮玉祥的突然倒戈,讓張作霖有了喘息之機。而後,張作霖迅速將殘余的部隊進行整編,並任命張學良為前線總指揮,率近六萬人在巨流河東岸布防,於此同時從奉天兵工廠調來了日本重炮,並由日本人親自指揮和操縱這些炮隊,彈藥也由日本人提供。
此後,缺少外援,又缺衣、缺糧、缺彈藥的郭松齡開始節節敗退,後隨著手下唯壹的炮兵部隊鄒作華所部的突發倒戈,郭軍遂大潰。隨後郭松齡眼見大勢已去,24日晨攜夫人韓淑秀及幕僚數人以及200多名衛隊出走,不久在新民縣壹個農家的菜窯裏被奉軍逮捕。25日,被押至遼中縣老達房後,郭松齡與夫人韓淑秀被槍殺,張作霖命令曝屍三日方可收葬。
其實,郭松齡會在如此大好局勢下功虧壹簣,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壹、盟友內訌。反奉之初,郭松齡即與馮玉祥、李景林秘密結盟,相約***同討張。可結果在郭松齡即將對奉天發起總攻時,馮玉祥非但不支援,反而為了個人之壹己私利,突然對另壹盟友李景林發起進攻,並趁機襲取李軍控制的直隸。
如此,李景林是惱羞成怒,遂就斷了郭松齡軍的前線補給,並調轉槍口與馮軍開戰,最終讓郭松齡軍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
二、日本幹預。當時郭松齡因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從而促使日本轉而去幫助張作霖,並讓郭軍是處處受限。日本先是拒絕其所控制的鐵路為郭松齡運送部隊,從而讓郭軍喪失最佳時機。而後又將大石橋、遼陽、奉天、撫順、鐵嶺、開原、長春等14個鐵路沿線重要城鎮劃為禁止武裝部隊進入區域,禁止郭軍通過,之後更是派兵協助奉軍防守奉天。如此,在日本蠻橫的幹預下,郭松齡是錯失了壹次又壹次的最佳進攻時機,從而讓張作霖有了喘息之機。
三、軍心不齊。當時郭松齡率領的反奉大軍曾都是張作霖的精銳部隊,而郭松齡起兵卻是很急促的,因此倉促之間難以盡收將領之心。再則郭松齡可以說是用欺騙的方式來讓原奉軍跟隨自己反奉的,且多數將士都是被迫起兵,即使在與張作霖軍大戰時,軍中依然都在流傳著“吃張家,穿張家,跟著郭鬼子造反真是冤家”的說法。
如此,當張學良傳單壹撒,說“老張家人不打老張家人”,郭松齡軍是人心惶惶,士氣全無。直至最後出現諸多將領臨陣倒戈,如炮兵旅長鄒作華就“突然將所部炮兵旅撤回,並停止前線子彈供應”。
如此,在諸多誘因下,郭松齡最終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