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讀《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讀《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01

“什麽是好?什麽又是不好,我們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嗎?”

開篇這壹句話,怎樣?

什麽是好,什麽又是不好,我們從小就開始被告知,父母、老師、學校、周圍的人、我們不認識的人……

小時候常常矛盾於得到的兩種不同甚至相反的答案。而我自己呢?沒有什麽判斷的標準,人雲亦雲,又因為人雲而矛盾重重。

這本書,作者是羅伯特·M.波西格。作者帶著兒子,還有壹對朋友夫妻,騎著摩托車旅行,並在旅行中寫下自己的思考。

作者思考信念、科學、理性、藝術、邏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並且經常拿摩托車的維修來說明壹些理性科學的問題。作者稱這樣的旅途為肖陶擴(Chautauqua,又譯肖托誇,19世紀末期與20世紀早期美國流行的成人教育運動,起自於紐約的肖陶擴壹地,以集會為教育形式,包括娛樂、演戲、音樂、討論、報告等。——譯註)。

02

要讀這本書還是壹位名人推薦,這位名人分享這本書時只提到“良質”,這個詞語在本書1/3處出現,頗有幾分終於發現寶藏線索的歡喜。

作者自己承認,他無法定義良質,壹旦定義,就不是良質了。不過最終,作者這樣“定義”:“良質是壹種思想和陳述的特質,我們不能經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為下定義是壹種嚴格而規範的思考過程,所以良質無法被定義。”接著,他又寫道:“但是即使良質無法定義,妳仍然知道它是什麽。

對,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良質是什麽——妳總歸知道什麽是好的,什麽是更好地的,可對於怎麽樣才算是好的,每個人都說的不太清楚——尤其面對文字的時候,我們可以寫出很多條規則,然而,有些文字只要其中壹條打動我們,就足以被我們稱為好的,無論其他的標準是否達到。

說到這裏,真的是與開篇第壹句話相呼應:“什麽是好?什麽又是不好,我們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嗎?”

作者原本是很信奉理性,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定義。而面對“良質”,作者反而避免去下定義,他覺得良質無法被定義——壹旦定義了,就不是良質了,並且作者試圖在不定義的情況下用理性證明良質的存在。作者找到了壹個方法,試圖去分析,如果沒有良質,世界會是什麽樣子的,從而論證了良質的存在。

最後,作者得出結論,這個世界是由三種事物所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質。因為沒有客觀就無所謂主觀。因為客觀會讓主觀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所以良質就是同時意識到主客觀兩者時所發生的事件。——理解這些文字,很難。

03

作者不僅探討了良質,還有古典和浪漫主義,思考為什麽社會如此自然地反對妳做自己所喜好的事,夾雜著旅行的見聞,讀起來有深度,有興趣。當然,完全弄清楚作者的思想,還是用壹種難度的。

書中說了壹個把研究探索和登山相對比。登壹座山時,上面有前人的路,順著前人的路,再辛苦也能走到前人的高度。如果是自己另辟蹊徑,自己去走,有可能運氣不好,等不到山頂,也有可能撞了大運,另外開辟壹條道路——自己獨有的道路。

作者就是獨自開創了壹條道路,涉及客觀,涉及主觀,涉及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的良質,涉及禪,涉及古典和浪漫主義。

這本厚厚的書,作者思考的跌宕起伏,真真是雄偉壯闊,讀起來讓人苦惱,也讓人興奮,讀完更是酣暢淋漓。

04

“妳必須對工作的品質有某種感受,妳必須能判斷什麽才是好的,這壹點才能帶妳前進。”

工作中,工作到什麽程度才是好的,有這個判斷才能對照自己,才能朝著好的方向不斷前進、進步。

“佛教的禪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兩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摩托車維修問題上,妳只要專註地修理車子,就不會出現物我對立的情況。當壹個人沒有與所做的工作疏離的感覺,就可以說是在關心自己的工作,這就是關心的真正意義——對自己手中的工作產生認同感。當壹個人產生這種認同感的時候,他就會看到關心的另外壹面——良質。”

良質,更像是把主觀和客觀結合了起來,而結合這壹切的,是人與他做的事情,達到了合壹、不分彼此、忘我的狀態。

寫到這裏,本書逐漸從理論轉為應用,如何才能更好地接觸良質等等。

再到書本後面,跟著作者的思想,劇烈顛簸,太驚心動魄了,壹直到最後,反對神話,反對二元論,好似瀏覽到壹片壯美遼闊的空間,壹直緊緊挨著我們的世界,卻從未有人質疑。

這本書,我想要再讀壹遍英文原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