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十畝土地,何以能養2.8萬頭豬?
坐電梯、吹空調、配地暖,還自動送餐……說起豬也能有此待遇,許多人都不信。在浙江省義烏市義亭鎮畈田朱村,這幢6層高占地10畝的大型智能化“公寓”,就是生豬的“生存區”。今年剛落成,首批入住3800多頭母豬,已陷入配種階段,到8月盛夏,將綠澍迎來新生命,設計存欄生豬能夠達到2.8萬頭。
其實,從平面化的豬舍,到立體式的樓房,進行工廠化養豬,並非新事壹樁。隨著土地制約的日益加劇,全國不少地區都在研究。
義亭是傳統農業大鎮。早在30多年前,當地就有壹大批養豬能手,賺得盆滿缽滿。盡管效益可觀,但由於管理粗放,加上養殖數量過載,這個富民產業帶來了嚴重汙染。到了2016年底,鎮裏將豬場、雞場、珍珠塘等所有關停取締,土地多數重墾,池塘實行清水養殖。
義烏的人口高度集聚,本地居民加外來務工人員,每年的生豬消費量就高達90萬頭。怎麽保證供應?2016年3月6日,義烏正大中央廚房項目正式簽訂,總投資約24.4億元。其中,作為配套項目,由華統股份、正大集團和康地集團***同投資3.5億元,組建正康豬業有限公司,專門為中央廚房提供豬肉。
既然是涅槃重生,與許多養豬項目不同,作為新創企業的“正康豬業”,自然上來就是高起點。在模式上,選擇了立體養殖、多點布局。無論是設計理念、規劃水平,還是設備、工藝、環保等方面,在全國都可謂首屈壹指。
因此,還未投產,“正康豬業”就備受關註。首當其沖的焦點就是,如此高密度的養殖方式,廢棄物怎麽處理?疫病防治怎麽管控?養殖環境又怎麽監管?這壹系列的問題,哪個環節都粗心不得,否則稍有不慎,就損失碩大。
記者知道到,豬舍都是全漏縫地板,利用自動刮糞系統,在源頭上就對糞尿進行自動分離。而利用高壓柱塞泵,將豬糞經密閉管道輸送到立式有機肥發酵罐,借助高效多功能菌種對其進行發酵、分解、腐熟,壹周過後,就成了有機肥,整套系統全程密閉,避免了環境汙染和臭氣飄散。
在除臭氣方面,除了及時處理糞尿以外,管理措施可謂“陸空並舉”。豬舍在設計上,就規劃了兩端進風,密閉形成排放“天井”。“天井”內采取底部低壓霧化層、頂部低壓噴淋層等處理方案,讓細霧滴充沛與底部上升空氣中的臭氣分子結合吸附在壹起,起到淋洗和除臭的功能。
此外,在溫濕度控制上,同樣彌漫智能感。通過環控器控制風機、濕簾、百葉密封窗、側墻進風窗等設備,夏季采用縱向通風,使清新空氣通過水簾系統降溫後陷入舍內,保持舍內涼爽,冬季則采用垂直通風,通過控制側墻進風窗和通風管道的大小,來控制清新空氣陷入量,兼顧保溫及空氣質量,並采用燃氣加熱器和地暖來提高溫度。
技術人員介紹說,通過自動環境控制系統可實現清新空氣的及時補充,並及時消除汙濁空氣,不但為豬提供空氣清潔、溫度適宜的生長環境,也為養殖集約化、規模化、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麽多豬,怎麽餵料?為了避免疫病對豬場生物安全的威脅,散裝飼料先打到場外料塔,通過氣動輸送方式,再輸送到每棟豬舍的中轉料塔內,然後分到每層的小料倉內,最後自動輸送到每個欄舍的食槽內,全程只需壹人監控操作,保證飼料輸送的生物安全管控。
固然,從壹次性投入來說,高昂的基礎設施絕非普通個體所能承擔,但公司主要盡職人表示,從長怨麓看,這筆“綜合賬”還是劃算的:首先,這種模式大大緩解了用地難的矛盾,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其次,能夠延長豬舍使用年限到50年,在保證相同產能的前提下,減少了基建投資;第三,通過集約經營,可大大提升飼養管理效率,同時還能減少糞汙處理的面積,降低運營管理成本;最後,只要管住樓房入口,就能管住整棟樓的生物安全,有利於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