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中國4大名園是

中國4大名園是

1、北京的頤和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壹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壹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壹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壹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壹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裏的皇家園林區。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再壹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西堤本是壹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麽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

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

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頤和園的第三個特色是她的後湖景區,依靠後湖使萬壽山形成三面環水的格局,後湖起到了觀賞、遊覽和防火的三個功能,特別是將防火功能巧妙地與園林設計巧妙地相結合,其作用類似於城墻四周的護城河。

諧趣園

上圖乾隆皇帝南巡回京後模仿無錫惠山園修建的諧趣園。

乾隆禦題石碑

佛香閣是全園的建築中心,踞山面水,頤和園的設計還集中了全國的主要名勝景區。

據說頤和園的設計集中了全國的景色,如南湖島上的望蟾閣仿武昌的黃鶴樓,十七孔橋仿蘆溝橋,後山的蘇州街是仿蘇州的買賣街建的。

在後湖的西段,有壹處湖岸兩邊怪石高聳,是仿長江三峽的景色。

在萬壽山後邊,還有壹組仿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築群,也稱“小布達拉宮”。

到北京如果只有壹天的遊覽時間,建議您最好是遊覽頤和園,而且千萬不要把諧趣園落掉(因為它的位置較偏僻)

2、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在河北省承德市,有壹座我國現存最大的園林--避暑山莊,幾乎占了承德市區的壹半,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了將近壹倍。占地面積達564萬平方米,宮墻周長約20華裏。由於擁有這樣壹座宏偉而美麗的園林,以及園外幾座漢、蒙、藏等不同民族風格的寺廟,承德市已成為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城市。

修建山莊歷時87年

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我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這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余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面積的4/5。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湧流,密林幽深。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解放前多遭破壞,但現在山區景物仍然十分迷人,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遙相對立的兩個山峰上的亭子,壹個叫“南山積雪”,壹個叫“四面雲山”。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壹覽無余。在另壹座山峰上還有壹座亭子叫“錘峰落照”,在這裏磬錘峰首先映入眼簾,每當夕陽西照,磬錘峰被紅霞照得金碧生輝,故名“錘峰落照”.

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

宮殿區的主要建築

宮殿區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帝後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築。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主殿叫“淡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種隆重的大典都在這裏舉行。其後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煙波致爽”、“雲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煙波致爽”殿是壹座五開間平房。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帝鹹豐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座房子裏批準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幾個賣國條約。

天然風景勝西湖”的湖區

苑景區的精華基本上在湖區,康熙曾誇耀說,“天然風景勝西湖”。湖區雖然沒有頤和園的昆明湖那麽大,但是由於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洲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之間又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山莊主要的風景建築又都散落在湖區的周圍,因此顯得曲折有致,秀麗多姿。

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湖中的兩個島分別有兩組建築,壹組叫“如意洲”,壹組叫“月色江聲”。“如意洲”上有假山、涼亭、殿堂、廟宇、水池等建築,布局巧妙,是風景區的中心。“月色江聲”是由壹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幾座亭、堂組成。每當月上東山的夜晚,蛟潔的月光,映照著平靜的湖水,山莊內萬籟俱寂,只有湖水在輕拍堤岸,發出悅耳的聲音,“月色江聲”的題名便是由此而來。

平原區主要是壹片片草地和樹林。當年這裏有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壹座是禦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

3、蘇州的拙政園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禦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嶽《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壹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壹,名“歸田園居”。

拙政園波形廊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壹代名園得到了保護,並於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拙政園涵青亭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占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壹、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壹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4、蘇州的留園

第二十八屆世遺會的腳步正在臨近,蘇州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壹和對外的窗口,是留給海內外嘉賓的“第壹印象”,中國四大名園之壹的留園早在去年底就開始準備工作,撤離盛家祠堂內作商場用的櫃臺,改為設立留園展示館,目前進展順利。此外,為了迎接世遺會,留園還將原定本月二十日結束的“吳歈蘭薰”節目延長至七月十日以饗遊客。

留園座落在蘇州閶門外,始建於明代中葉,為封建官僚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的私人花園,時稱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曾幾度興廢,壹九五三年蘇州市政府撥款進行整修,次年元旦對外開放,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來觀光遊覽。壹九六壹年三月被國務院首批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譽為中國四大名園。壹九九七年十二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後審定,被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剛入得大門,筆者便見到窈窕少女彈撥著箜篌和古箏,迎候著各位賓客的光臨,可謂用心良苦,再往裏走更是移步易“曲”,有五峰仙館的昆曲表演,恰航軒的蘇州評彈表演,舒嘯亭的簫演奏等,留園在世界遺產大會期間上演的“吳歈蘭薰”,與蘇州園林同植根於吳文化土壤上,曲韻園趣,兩者的結合產生***鳴,景、音、聲、情、韻,達到圓滿和諧與美的極致。

留園現有面積三十余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庭院於壹體,是蘇州大型古典園林之壹,代表了清代風格。以嚴謹布局、高雅風格、豐富景觀著稱的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藝術成就頗為突出,其建築綜合運用了江南造園藝術,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變化,組合景觀,高下布置恰到好處,營造了壹組組層次豐富、錯落有致、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分中、東、西、北部四個景區,每個景區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聯系貫通,繾綣徘徊之間,令人留連忘返。

據留園管理處的孫主任介紹,該園現在正全方位地進行迎接世遺會的準備工作,在硬件上,撤離了不少與整體園林風貌不協調的商業櫃臺;在軟件上,邀請專家為相關人員培訓世遺會的知識和服務禮儀。目前重點抓的是留園展示館的進度,計劃在六月二十五日前竣工並投入使用,以後將進壹步擴大遊覽內容和範圍,以圖片和資料的主要形式向遊客展示留園的歷史演變和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