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炮能打多遠?怎樣瞄準?
激光炮能打多遠?怎樣瞄準?
激光武器如何跟蹤如飛機和導彈這類的移動目標,主流的固體激光武器能打擊多遠範圍內的目標?激光武器的射程可並不理想。功率1千瓦級的激光武器,有效殺傷距離在500米以內,能使光學傳感器致盲,也可用於引爆地雷和處理未爆彈。比如已裝備美國陸軍的ZEUS-HLONS系統。
該系統早在2003年就開始部署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是最早投入實戰的激光武器之壹,主要用於排雷排爆。它的激光束功率10千瓦,有效排雷距離300米。
10到100千瓦級的激光能夠對光學傳感器造成硬損傷,可用於攔截火箭彈、迫擊炮彈、無人機等目標,有效距離500對3000米左右。大多數用於防空的固體激光武器都在這壹範圍,比如美國雷錫恩公司的LaWS,洛馬公司的ATHENA,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天空衛士”等。
曾在波斯灣部署的美國海軍LaWS激光武器系統,功率30千瓦,可擊毀1.6到2千米外的無人機和小艇,這也是主流激光武器的射程。中間直徑最大的是發射光束的主鏡,光電跟蹤設備與測距設備分別位於主鏡左右兩側。
數百千瓦級的激光武器就能夠在3到10千米的距離上摧毀戰術無人機、小型船艇等目標,比如在“波特蘭”號完成試射的LWSD。如果功率達到兆瓦級,有效作用距離就可超過10千米,但這是激光武器發展的中遠期目標,還是浮雲壹片。
激光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踏上武器化之路,它原本夢想著能作為主角出現在在未來反衛星、反彈道導彈等恢弘場景中,但被現實無情地打了臉。為了達到足夠的功率,化學能激光武器的體積重量都超出了可承受的範圍,而雨、雪、湍流、沙塵、霧霾。
不僅嚴重衰減了激光的能量,還會使激光的聚焦點發生偏移,使其精度和威力大大下降。固體激光器出現後,激光武器終於看到了小型化的曙光,但功率方面也大打折扣,射程不遠,同時讓氣象因素的影響變得不那麽復雜。
因此激光武器只能混跡在戰術級武器這個圈子裏,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過過大咖的癮。目標探測也就是怎麽跟蹤和瞄準敵機、導彈。
既然主流激光武器的用途是近距離點防禦,那目標探測方法在理論上就與近防武器沒有本質區別,無非是雷達+光電火控的組合。不過,近防速射炮的火控系統以雷達為主,以光電系統作為輔助和補充,而激光武器大多是以光電探測跟蹤手段為主。
美國波音公司的HEL-MD激光武器,可以清楚地看到激光主鏡與其上方的光電探測窗口,許多激光武器都采用了光電火控與激光透鏡同軸的布置。原因在於,激光武器對於精度的要求更為苛刻。近防炮只需要跟蹤目標運動軌跡,在計算好的提前量上撒出壹道彈幕就可以。
而激光炮的光束不僅要照射到目標,還要精確、穩定地聚焦到目標的某壹薄弱部位,比如無人機尾翼、導彈導引頭等。光電火控的目標成像相對雷達回波要直觀清晰的多,而且跟蹤和測距精度都優於雷達,還不會受地面雜波的影響,因而成為激光武器的首選。
2017年洛馬公司30千瓦級ATHENA激光武器系統的試射場景,激光束精確地照射在靶機的尾翼上。光電火控系統通常由視場寬度和探測精度不同的幾個光學、紅外探測器組成。
捕獲目標時,先用寬視場探測器進行粗跟蹤,使目標落在視場中心,隨後交接給窄視場探測器進行精跟蹤,確保跟蹤視軸與目標光軸壹致,並根據測距儀獲得的距離數據調整聚焦點。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天空衛士”激光武器系統跟蹤並擊落無人機的畫面。相對於雷達,光電火控系統的精度更高,成像直觀,且不會受地面雜波影響,是激光武器的首選。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光電火控系統這個“幕後英雄”,沒有它,功率再強的激光也只不過是戰場上毫無威脅的絢麗花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