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強的火炮是什麽?說清楚點。
簡介:
1918年3月23日7時20分,—聲巨響突然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響起。伴隨著滾滾濃煙,從睡夢中驚醒的巴黎市民四處奔逃。之後,每隔15~20分鐘就有爆炸聲在巴黎城內響起,壹直持續到下午。當天黃昏,法國的電臺廣播了這樣—則消息:“敵人飛行員成功地從高空飛越法德邊界,並攻擊了巴黎。有多枚炸彈落地,造成多起傷亡……”可是,對於電臺的說法,巴黎市民並不相信,因為他們既沒有看到飛機,也沒有聽到飛機的轟鳴聲。3月29日,德軍的壹發炮彈擊中了巴黎市中心的聖熱爾瓦大教堂,造成91人死亡、100多人受傷的慘劇。巴黎市民人心惶惶,紛紛議論是否德國人已經攻入了巴黎。就在人們驚慌失措的時候,法國的特工在靠近法德邊界的克雷彼發現了德國的壹種遠程大炮,並認定轟炸是從這裏發起的。但當時普通大炮的射程最遠不過壹二十公裏,而克雷彼距離巴黎120公裏之遙,不要說法國人,就是不明就裏的德國人也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可事實上,這種被命名為“威廉火炮”的超級巨炮就是德軍最新研制的秘密武器。鑒於其威震巴黎的業績,德軍又把它稱為“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的設計與制造堪稱世界壹流,其射程之遠也堪稱世界之最。這種大炮的口徑雖然只有210毫米,但身管卻長達34米。若把炮身豎立起來,其炮口要超過10層高樓的樓頂。從3月23日至8月9日,3門“巴黎大炮”從不同位置向巴黎***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其中有180發落在市區,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巴黎大炮”壹開始設計出雛型作測試時,先是發現他的長徑比(即炮管長除以口徑寬,約為172),對於當時鋼材的負擔太大,在頭幾次測試中,沒打幾發就讓炮管因熱及炮管太長的因素而下垂,艾貝哈德博士為了在測試期間盡快地解釋這個問題,設計了壹個簡易支撐系統,就在大炮的兩側豎立起兩根高二十幾公尺的鐵架,再用數條鋼索綁在鐵架與炮身上、但是可以從鐵架調整鋼索、以方便在進行不同角度試射時的需要,最後在量產時為了使用上的方便性(整備時間要盡量短),這項支撐系統簡化為如同下圖的鋼性支架。紅警中的法國巨炮來源於此.
巴黎大炮性能:
口徑:210mm
入役:1918年
炮管長:36.1m
炮彈重:120~126kg
系統重:375噸(炮身加炮膛重125噸)
最大射程:131km(設計時推算的理論值是120km,備註: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進火藥)
生產數量:7門
制造廠商:克虜伯
評價:可怕的長徑比。依阿華級戰列艦406毫米主炮,在二戰中也只能達到50倍徑,再長,連二戰的美國都沒法加工了。(建造戰列艦最關鍵的技術就是主炮,壹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壹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它能造出多大多長的主炮。而且就能直接決定海戰的結局。沒有壹個老牌工業國家不是盡其所能的建造造得出的最大最長主炮身管。但英美德都極少有過50倍徑的。)
不過巴黎大炮口徑小,炮彈輕,殺傷力弱,只是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而已。而且120公裏以外的彈著點散布,令瞄準已經毫無意義,完全是憑運氣亂下蛋了。想指望它去打中壹個鋼筋混凝土的重炮炮臺,壹個是打不中,壹個是打中了也啃不動。所以巴黎大炮是壹種威懾性武器,給對方的後方城市制造恐慌,威懾敵方人民,而不是實際有戰術價值的大威力火炮。而實際上,在妳死我活的戰爭中,倫敦被德國空軍夷平了,英國人民都沒有喪失鬥誌,更別說區區幾百發炮彈了。
壹戰中的大貝塔炮攻城榴彈迫擊炮
為了對付厚重混凝土工事的比利時列日要塞,超重型榴彈迫擊炮 大貝爾塔炮被開發出來列日要塞堡壘群好像是在地底下構築的中世紀城堡,地面上只露出壹塊三角形的頂部,頂上伸出壹些拱形罩蓋,隱蔽著所有的炮塔。其他壹切設施全部在地下,有傾斜的隧道通往地下室,並溝通炮塔與彈藥庫和火力控制室的聯系。6座大堡壘和分布其間的6 座小堡壘***有大炮400門,其中最大的是口徑210毫米的榴彈炮。三角形頂部邊角處有小型炮塔,塔中的速射炮和機關槍控制著堡壘前方的斜坡。
日軍攻陷旅順港的經驗證明,重型火炮對於進攻要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種重型火炮應是壹種短炮管的迫擊炮,能以高角度發射,使炮彈落在堡壘的頂部,同時又能相當準確地擊中特定目標。菲利茨克虜伯組織壹些有經驗的設計師與工程師進行集體攻關,在1909年秘密研制出壹種巨型臼炮,並以菲利茨母親的名字命名,稱為“大貝爾塔”炮。這種炮長7米,炮口直徑420毫米,炮身連同炮車重達120噸,能將近1噸重的炮彈發射至14.5千米之外的目標。每發炮彈用掉的發射藥近200千克重,需要200多名炮手。它還能發射裝有延發引信的破甲炮彈,讓炮彈穿人目標內部後爆炸。由於它發射時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因而必須澆築幾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動時再把它炸掉。僅安置炮位就需要6個小時。
壹戰中,最大的艦炮口徑為伊麗莎白女王級的381毫米炮,但還是不如大貝爾塔炮。
德軍攻擊列日要塞初期,輕磅的野戰炮對列日的鋼筋混凝土地下工事有如撓癢癢,反而被殺傷大量戰鬥人員。只好等待大炮到來。
8月12日,德軍盼望前來結束這種局面的攻城炮終於運到陣地。當天傍晚,其中壹門炮架設完畢,目擊者說它有矮胖的炮管,巨瘤般的制退機筒,正張著洞穴似的炮口等待突擊蓬蒂斯堡壘的命令。炮手們俯伏在地上,以墊料護衛他們的眼睛、耳朵和嘴,在離炮位270多米遠的地方準備發射這門電控大炮。晚6時30分,第壹發炮彈的巨響震撼列日。炮彈的弧形彈道高達122米,60秒鐘後命中目標。炮彈爆炸時塵土、碎片和硝煙形成巨大的圓錐形,升入300多米的高空。炮兵觀察員從教堂尖頂或氣球上進行校正,使炮彈“逐步接近”目標。比利時守軍聽到炮彈降落時發出的呼嘯聲,感到爆炸聲越來越近,像在自己頭上爆炸似的。他們的恐怖也壹陣高過壹陣,炮彈終於在他們頭頂上爆炸了,鋼彈頭擊穿工事,天花板坍塌,坑道阻塞,地下室內到處是火焰和瓦斯,爆炸聲和喊聲混雜在壹起,仿佛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在擔心下壹發炮彈擊中的高度緊張狀態中,人變得“歇斯底裏”起來。
炮擊持續了24小時,蓬蒂斯堡壘中了45發炮彈,坍毀不堪,於8 月13日為德軍步兵攻陷。同壹天,另有兩座堡壘也告陷落。戰至14日,城東和城北兩面的堡壘全部失守。
攻城臼炮接著前移,壹門大貝爾塔炮被拖過市區去打隆森堡壘。列日的下院議員塞勒斯坦·當布隆先生這時恰巧在聖皮埃爾廣場,看到廣場拐角處出現“壹門大炮,大得簡直叫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怪物分成兩部分,36匹馬拖著,人行道都給震動了。群眾看見這件非凡的怪家夥,個個目瞪口呆,異常驚愕。到達阿夫魯瓦公園後,德國炮兵小心翼翼地把炮架起來,並審慎地作了瞄準,接著傳來可怕的爆炸聲。人群前倒後仰,地動山搖,宛如發生了地震,附近的玻璃窗全部震碎”。
戰至8 月16日,12個堡壘中已有11個失守,只有隆森堡壘尚未陷落。當天有壹枚炮彈命中隆森,在彈藥庫上方爆炸,引爆了整個彈藥庫。德軍打掃戰場時,在壹堆破碎的裝甲炮塔和冒煙的水泥工事中,發現勒芒將軍被壓在壹大塊磚石下面,看來已經氣絕身亡。其實勒芒將軍還活著,只是被震昏了。他蘇醒之後,被送到馮·埃姆米希將軍面前。勒芒交出指揮刀說:“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務必請在戰報上說明這壹點。”
“妳的指揮刀並沒有玷汙軍人的榮譽。”埃姆米希答道,同時把指揮刀還給將軍。
列日之戰表明,沒有堅不可摧的要塞。任何固若金湯的堡壘,若沒有足夠的火力和靈活機動的戰術,而僅僅憑借堡壘本身的堅固,在強大的火炮面前,等待它的只能是滅頂之災。越是堅固的堡壘,越需要強大的火炮。因此,巨型攻城炮在20世紀前期還很有市場,特別是嘗到了甜頭的德國,更是青睞巨型炮。
二戰中的火炮之王——大多拉炮
法國為了抵禦德國的再次入侵,沿法德邊界構築了舉世聞名的馬奇諾防線。該防線全長351 千米,約由5600座永備工事組成。工事堅固,其掩蔽部頂蓋與墻壁厚達3 .5 米。即使有像大貝爾塔炮那樣420 毫米口徑火炮的炮彈直接命中,也難以造成人員的傷亡與裝備的損壞。
1935年,為了突破馬奇諾防線,希特勒下令研制壹種超過“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級巨炮。依舊由德國著名的的克虜伯兵工廠承擔這壹艱巨的任務。經過7 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於造出了壹種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壹名大個子士兵。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 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設計師穆拉為紀念自己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Dora(穆拉妻子的名字)],但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大多拉”炮。
“大多拉”除了身管長度(32.48米)和射程(40多千米)不如“巴黎大炮”之外,在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全炮約長 43 米、寬 7米、高 11 .6 米,有4 層樓那麽高,重1350噸,幾乎是“巴黎大炮”的兩倍,它的塊頭之大,宛如壹艘軍艦;炮彈也大得驚人,有7 .8 米長,豎起來比兩層樓還高,其中榴彈丸重4.1 噸。內裝大量炸藥,破壞力巨大,射程可達47千米;另壹種用於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彈丸則重達7 噸,內裝200 公斤炸藥。據說它的威力足以擊穿3 .4 千米處厚度為0 .85米的混凝土墻。
“大多拉”作為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王牌,由壹名陸軍少將擔任總指揮。射擊時則由壹名上校具體指揮。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達1400多名,加上兩個擔任防空任務的高炮團、警衛人員、維修保養人員,***需 4000 多人。
作為對比,依阿華級戰列艦 有9 門 406 毫米主炮,每發炮彈的重量才是 1200 多公斤,就足以在地面上炸出足球場那麽大的大坑,壹發炮彈就足以摧毀壹個炮兵連,更不要說 多拉大炮的 7.1 噸重炮彈威力了。
在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戰鬥中,火炮特別是“大多拉”炮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多拉”火炮向該要塞的7 個主要目標***發射了48發巨型炮彈。劇烈的爆炸聲似電閃雷鳴,驚天動地,壹股股濃煙從要塞升起。炮彈降落之處, 立即化為廢墟,尤其是其中有壹發炮彈擊毀了在席費拉亞灣北岸埋在巖石下30米深的壹個巨型彈藥庫。令德軍和蘇軍都為之震驚。盡管人們認為“大多拉”的真正效力與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費比很低,但“大多拉”在克裏米亞的出色表現令參戰的將士終身難忘。
“大多拉”炮(Dora Gun)性能:
口徑: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長:約43m
炮彈重:7100kg
炮高:12m
系統全重:1350噸
最大仰角:53度
有效射程:40km
制造廠商:克虜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