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的抑什麽意思
“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的“抑”的意思:向下按;表示選擇,相當於“或是”、“還是”,求之歟,~與之歟;表示轉折,相當於“可是”、“但是”、“然而”。
出自戰國時代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原文:
曰:“為肥甘51不足於口與?輕暖52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53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譯文:
(孟子)說:“是因為美味的食物不夠吃呢?輕軟暖和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絢麗的顏色不夠看呢?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桓晉文之事》作品賞析
本文通過孟子遊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遊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
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壹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後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願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壹是戰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壹,戰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潮流。
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顯得過於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壹定的價值,與當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齊桓晉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