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追求時尚的故事
這種“傳染病”不僅僅出現在所謂的小康階層。法國郊區青年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把穿戴鱷魚牌的運動衣或手套視為身份識別的標誌,那個著名的鱷魚形象成為“好孩子”的象征。在大洋的彼岸,非洲裔美國人成為湯米·希爾菲傑的首批顧客,因為該品牌在設計中不斷呈現美國國旗的式樣。為什麽社會和經濟地位不同的人都熱衷於時尚,而且會不惜大價錢追求時尚?
法國社會學家紀堯姆·埃爾內爾是第壹個提出“時尚犧牲品”概念的人。他認為:“長久以來,時尚壹直是識別身份、劃分社會階層的主要元素。”人的外表具有給不同人群劃分等級的作用,很多情況下能夠將人邊緣化。例如,古羅馬的妓女都必須留短發,因此貴族或平民婦女永遠都是長發形象。在壹些極端時期,如納粹統治時,壹個區分猶太人的方法就是強迫他們在衣服的顯眼地方佩戴黃星。
現在,情況似乎已大有改觀。服裝配飾、短發或化妝都不再是讓人邊緣化的標示,而是讓妳變得高貴。“時尚呈現出的是虛假奢華,這是壹種人人都能企及的奢華。”埃爾內爾說。模仿名人或富人的穿著會有助於讓普通人覺得自己已融入了上層社會。
太陽鏡就是最好的例證。沒事時戴副太陽鏡似乎已經成了社會上層的壹個元素,因為即便妳不需要在太陽下工作,也可以用它去曬太陽。戴太陽鏡就等於告訴別人妳是那些不需要工作的人中的壹員。另壹方面,全球化時代人人都渴望與眾不同,釋放個性,引起註意。包著頭巾的政府首腦(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手心裏有著指甲花紅文身的女部長(西班牙住房部長瑪麗亞·安東尼婭·特魯希略)以及穿襯衫的首席執行官(蘋果電腦CEO史蒂夫·喬布斯)就是這個行列裏的人。這種趨勢也讓龐大的時尚工業迎來了空前繁榮期。無論是最具知名度的企業,還是它們的弱小競爭者都在爭先恐後地告訴妳“今天該穿什麽”。
如何把“時尚犧牲品”從普通消費者中分辨出來?時尚社會學專家烏雷亞為我們描繪了這樣壹副面孔:“當設計師湯姆·福特剛剛設計出壹款太陽鏡,而西班牙還沒有銷售時,‘時尚犧牲品’就會前往巴黎,目的只有壹個,就是買下它,然後成為其生活圈中第壹個戴的人。”專家指出,“時尚犧牲品”需要的不僅僅是首先擁有某件時尚產品,而且周圍還要不乏“識貨”的人,滿足其炫耀之心。
別人的眼光對於“時尚犧牲品”來說至關重要,“他們尋求的是別人艷羨的目光,這也許是出於增強自信的需要。”烏雷亞說。
著名設計師夏奈爾經常說壹句話:“時尚會成為過去。”因此,她認為改變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埃爾內爾在他的書中指出“街頭就是時尚的實驗室”,而設計師們永遠不能完全掌握全過程。有研究發現,可以用壹條時間曲線來描繪時尚的全過程,即從熱衷開始,到失去興致為止。在這壹過程中,壹件時裝在浪尖的位置出現,“最多只能維持3到7年的銷售時間,”埃爾內爾說。這並不意味著不存在某些體系來影響當前應該流行的時尚。
從法國大革命中挖掘的靈感讓壹場在巴黎舉辦的時裝秀震動了整個時尚界。模特的妝容散發著壹股陰森的味道,頭部裹著紗巾,頸部文著“1789”的字樣,服裝風格則體現了那位上斷頭臺的皇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風格。加利亞諾為迪奧設計的這些服裝只能出現在T型臺上,其目的不在銷售,而是要讓設計者的名字出現在媒體的標題中,引領人們關註這壹品牌。時裝秀後,迪奧銷售的是更為大眾接受的、“可穿”的產品。因此,出現在T型臺上的時裝只是創造力的短暫“爆炸”,真正目的是讓該品牌更加出名。2002年,迪奧公司投入2000萬歐元在東京設立了壹間該品牌的奢侈品專賣店。
人的喜好的轉變在所難免,因此,時尚界充滿了變化無常的因素。正如克裏斯蒂安·迪奧所說:“時尚不過就是今天成功,明天入地獄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