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5G輻射輻射恐懼癥”的來源到底是什麽?
來源就是人們基礎科學常識的缺少,5G的發射頻率,壹方面,采用了與4G基站同樣嚴格的國家標準——小於40微瓦/平方厘米,甚至比不上電吹風和電磁爐使用時的輻射量。而另壹方面,根據兩位以色列科學家在IEEE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顯示,5G采用的毫米波能夠被人類皮膚和角膜等表面區域所吸收,形成天然的屏障,防止對內部器官造成影響。所以說,我們完全不需要恐懼“5G輻射”
不過,5G的到來,又給基站輻射這壹論調提供了新的論據,比如說,有國外專家反對(美國華盛頓確實舉辦了關於5G健康風險的公開會議),5G基站密度更高(有的運營商直接將基站部署在室內),毫米波的特殊性(更高更短距離的頻段)。甚至有壹些陰謀論者認為,5G是設計用來減少和控制地球上的人口數量的……壹場“造謠壹張嘴,辟謠跑斷腿”的基站建設拉鋸戰又將展開了。
首先,電磁波輻射無處不在,5G並不特殊。中學課本告訴我們,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也就是-273.15℃以上的物體,都會產生輻射。巧了嗎不是,目前人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等於或者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這些“有溫度”的物體時刻都在以波或粒的形式向外傳送能量,換句話說,我們生存的世界裏無處不輻射。如果動輒談輻射而色變,那幾乎別想好好過日子了。當然,妳也許會說,輻射和輻射也不壹樣,大家擔心的其實是那些威力較大的輻射好不好,比如高壓電網、通信基站、能變身“綠巨人”的伽馬射線之類的。尤其是5G比4G網速更快,基站功率壹定更大,輻射自然也更大了。實際並不如此。
事實上,基站密度越高,基站的服務半徑就會設置得越小,發射功率就可以調得越小,單個基站對外產生的電磁輻射就會越低。5G微基站部署密集,手機反而能夠輕松獲取基站發射的信號,使用者實際受到的輻射其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