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用鯉魚躍龍門來比喻中舉升官,鯉魚為什麽要去躍龍門呢?
“鯉魚躍龍門”也稱為“鯉魚跳龍門”或者“魚龍變化”,是民間流傳已久的傳說。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鯉魚躍龍門傳說的由來。大禹治水時,黃河流經龍門山被阻塞住了,大禹便鑿山鑿出了壹個斷門。這個斷門很高大,有壹裏多高,黃河從斷門中流過。每年春天時,從江河湖泊中趕來的黃鯉魚都爭著來跳龍門,而每年能夠跳過去的也只有七十二條。
當鯉魚剛跳過龍門的時候,會有雲雨出現在它的身邊,天火追隨著鯉魚,燒掉它的尾巴,之後這條鯉魚就會化作龍,在空中飛騰。
《三秦記》和《水經註》中也描繪了鯉魚跳龍門的場景。每年三月聚集在龍門下的鯉魚非常多,跳龍門成功的變成龍,不成功的則會在額面上留下壹道傷疤,書中稱為“點額面”。
李白曾經在壹首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大大小小江河湖泊中的鯉魚紛紛趕來聚集於龍門下,這種場景和古代中國學子們科舉趕考十分相似。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匯聚在壹處,他們躍躍欲試,希望通過考試,取得功名,壹舉飛黃騰達,實現抱負。而難上加難的科舉好比險象環生的龍門,舊時考場入口的門楣上也常常題寫著“龍門”的字樣。所以後人多用“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舉考試,也用魚龍變化的圖案表達科舉奪魁的美好願望。
現在人們壹般認為山西河津城西北的黃河峽谷中的“龍門”。這是鯉魚躍龍門這個傳說發生的地方。此處兩岸峭壁高聳,看上去就像兩扇門。黃河水勢洶洶,聲震山野。
總結:《漢書?西域傳》中則記載了另壹種魚龍變化。魚龍本來是壹種舍利獸,起先它在庭院中嬉戲,隨後進入殿前的水池遊玩,然後變化為比目魚,在水池中跳躍玩耍,噴出的水霧能夠遮天蔽日,最後化為了壹條八丈長的黃龍,從池中騰躍而起,飛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