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的歷史和種類
口琴源於中國,大約數千年前,被成為笙“Sheng”。這種由竹簧片發聲的樂器很快風靡亞洲,在傳統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18世紀後期,Sheng傳入歐洲,很快在音樂界流行開來。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19世紀,歐洲樂匠們開始嘗試用金屬簧片來代替Sheng中的木質簧片。大約在1820年,壹名叫Christian Friedrich Buschmann的年輕樂匠打造出了第壹支采用金屬簧片的口琴(當時稱為Aura)。這種Aura以它獨特的魅力而受到音樂家們的廣泛好評;但當時的 Aura卻只有吹音,而沒有吸音。
大約在1825年,歐洲人Richter發明了壹種樂器,成為了現代口琴的雛形。該樂器擁有10個吹孔和兩張簧板,每張簧板上由10片簧片。這樣,在每個吹孔上通過吹氣和吸氣都可以發音,Richter所選擇的這些音符也就是現在全音階口琴(Diatonic Harmonica)的音階排列,有時也叫做標準Richter音階。
口琴的大量生產是在1829年的Vienna,很快在其他城市也出現了口琴制造廠。在德國小鎮Trossingen,鐘表匠Christian Messner和他的表兄Christian Weiss利用業余時間來制造口琴,但很快他們的口琴生意便紅火了起來。幾年後,當地另壹位鐘表匠Matthias Hohner開始拜訪 Messner和Weiss,並學到了口琴的制作工藝,同時也開始了自己口琴生意。
顯然,Matthias Hohner並不是壹名很棒的口琴手,然後他卻是壹位出色的商人。在市場是,Matthias擊敗許多競爭者,並且開始向美國出口口琴,很快美國便成了他最大的市場。1900年,Matthias將生意移交給了5個兒子管理。
在20世紀的前半葉,口琴的流行度繼續擴展延伸,與此同時口琴樂隊也發展迅速。Hohner發展了半音階口琴(Chromatic Harmonica),通過控制壹個按鈕可以演奏出所有的音符。1930年,Larry Adler 成為最著名半音階口琴手,這項榮譽壹直保持到2001他的去世。
在美國,口琴作為藍調樂器而文明於世。二十世紀30年代以及40年代前期的代表為John Lee "Sonny Boy" Williamson。二次世界大戰之後,Chicago成為藍調音樂的中心,這裏聚集了許多傑出樂手,如Rice Miller (Sonny Boy Williamsom II)和Little Walter。許多人壹直認為Little Walter是最著名的藍調口琴樂手。Little Walter於1968去世。
在口琴作為藍調樂器而極度流行的同時,也有許多人通過Bob Dylan的民俗音樂開始熟悉口琴。進年來,許多傑出口琴手象Kym Wilson和Jerry Portnoy繼續發展藍調口琴風格,而其他像Howard Levy和Brendan Power則形成了壹種新型且富有激情的口琴演奏風格。
回顧口琴的漫長歷史,大部分傑出的口琴樂手都出自美國。然而目前網絡為學習口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許在21世紀,口琴的誕生地中國,世界級的口琴樂手也會不斷湧現。
二、口琴的分類:
按用途,口琴大體可以分為獨奏用口琴和合奏用口琴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復音類口琴(包括重音、回聲口琴)、半音階口琴和布魯斯口琴等;後者則有貝司口琴、和弦口琴、銅角口琴等。
按發音方式,又可分為單簧片發音和多簧片發音兩種。半音階、布魯斯口琴等屬於單簧片發音,兒童玩具口琴以及項鏈、鑰匙鏈口琴也屬於這類;而復音類、和弦、貝司口琴則屬於後者。